检索条件

共 56040 条 3536 / 3736
53026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毡帽钵,状如钵,用毡制成,两侧有能开能合的护耳洞,前额有帽檐,精制的还镶有金色帽边。
53027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礼帽,用毡呢压制而成,形如反扣的宽沿面盆,戴用时将帽顶正中压成一条凹形小槽,再将朝额前方摆成左右小涡,便于取戴。
53028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狗钻洞,又名猴头帽。以线纱或毛线针织而成,套住头部,露出眼口。由于戴上颇似假面具,故又称“马虎”帽。
53029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风帽,用绸缎呢绒或细布制成,有棉、夹二种,帽顶似斗笠,顶上有布拖至背心,有左右护耳,用扣子或带子系于颏下,多为老年男子出外兜风之用。
53030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两块瓦,又名额子帽,用绸或布剪成鱼肚形二块,一端连缀,中镶珠子,两尾有系带,平放八字,帽两侧金银蝙蝠或蝴蝶,边底挂银链银铃,走动时叮〓作响,此帽为旧时妇女所喜用,能护耳部又能遮住太阳穴,老年妇女则除却金银饰物,只在中层铺以棉絮,作为暖帽。
53031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凉帽,幼儿专用,用彩色绸布加以硬衬,制成圆箍形,上下滚边,两边绣花,正中缀有“长命富贵”、“莲生贵子”或“福禄寿喜”等字样的银牌或铜牌,并带有小银铃,上配彩色绒球等,此帽适宜婴儿春秋二季使用,因无帽顶,故称凉帽。
53032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兽头帽,用绸布加衬制成,形如狮、虎、狗、猫头相,顶前有一对竖耳,正面绣有“四兽”眉眼口鼻,维妙维肖,栩栩如生,并配有银饰,适宜幼儿冬季戴着。
53033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长袍,大襟平口领,自领至右腋下与左下摆叉口齐,纽扣为布条卷缝的圆带编结而成。右腋小襟内有平口荷包,全长至脚跟;春秋夹袍,夏季单袍,冬季棉袍、皮袍,均为男性穿用。
53034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马褂,对襟平口领,大袖无荷包,长齐腰,左右后三面开短叉,套穿于长袍外,一般用着礼服,在参加喜庆、祭祀、典礼节日、迎宾会友时,男性穿着。
53035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对襟短褂,有男女单夹之分,男式底边平直,平口荷包,布纽扣或螺甸纽扣,长至腰下;女式则底边略呈圆弧形,眉月或斜口荷包,布带盘花纽扣,罩至臀部。
53036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大襟短褂,分男女单夹。女式镶有云边,还有在云边之上镶嵌花边或金边的,更有在袖口、领下、大襟、两摆等处镶滚花边,以示华丽,长齐腰下。男式则较简朴、长齐膝上。
53037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背心,又称背褡或坎肩,女式大襟,男式对襟,多穿在衣褂之外,亦有作为内衣者。
53038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旗袍,长齐脚跟,短仅过膝,两侧下边留有叉口,长袖短袖,则以气候节序而定,为女式服装。流行于城市妇女及富贵家庭妇女之中,农村妇女,极少穿着。
53039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窝囊袋,式样一如马褂,惟背心中间及左右两侧,不开叉口,冬季则絮以棉花,穿在袄外,以御风寒。
53040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连帽风衣,帽顶尖,后面和领连缝一起,无袖,襟前以带代扣,多为童装。成人则用呢绒之类,做成无袖外氅,名曰“披风”,又叫“斗蓬”,男性冬服之一种,达官巨商喜着,农村平民则鄙薄之。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