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50298条
基础文献
107条
析出资源
25298条
图表
3618条
人物
9510条
机构
893条
事件
5798条
地名
574条
专题
1556条
作品
2771条
实物
173条

知识出处

检索条件

共 50298 条 3278 / 3354
49156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 类型: 建筑
县人民法院办公楼1952年县人民法庭与司法科合署,设在县人民政府右侧。1952年12月,人民法院正式成立,迁到祝家街(今五一三路)。1958年10月,再迁到大西门城墙背。1972年10月,人民法院恢复,设在公安局内。1981年7月迁到五一三...
49157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 类型: 建筑
县人民检察院办公楼1955年成立时,设在公安局内,1956年迁到新华路。1979年1月,恢复成立后,设在公安局内。1981年7月,搬迁到五一三路西段,与县人民法院同一办公楼。
49158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 类型: 建筑
县公安局办公楼1949年6月成立时,设在和平路,1956年底迁到大西门城墙背,1970年6月迁到大溪沿原县委机关至今。
49159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 类型: 建筑
县司法局办公楼1981年1月成立时设在五一三路县人民法院左侧。
49160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 类型: 建筑
工农青妇机关办公楼县总工会农会、团县委、县妇联成立时设在大溪沿原李宅,1956年县总工会与县委机关对换。团县委、县妇联迁大溪沿公安局原址内,1972年起在县委机关办公。
49161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 类型: 艺术
源于江西,清光绪初传入,只有小生、花旦、小丑3个角色,故名“三角戏”,又称“三脚戏”,有弦乐伴奏。常演《十八摸》、《桃妹反情》、《蔡鸣凤醉店》等,其表演和词句庸俗。民国37年春节后,各乡村招演三角戏。县政府认为非但耗费,且碍风化。4月,下令...
49162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 类型: 艺术
采茶戏和三角戏在浦城演变而成。演员腰扎纸糊篾架马灯,作马跑状舞,用弦乐伴奏,在庭院或空坪演出。其表演内容有伤风化,五四运动后逐渐被淘汰。
49163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 类型: 艺术
街头演出小喜剧,以丑、旦角为主,节目选自传统戏,鼓乐伴奏,载歌载舞。解放后,利用这种形式歌颂新人新事,受观众欢迎。
49164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 类型: 艺术
茶灯,又名白菜灯。富岭的山路、前洋、高坊、圳边一带,每年正月初一至元宵走村串户演出。演员均为当地农民,男女各6~8人,服装简便,男扎头巾,女插花,男女双手执茶花灯,演出内容有《采茶上山》、《倒采茶》、《五梅花》。有乐队伴奏,载歌载舞,表达农...
49165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 类型: 艺术
为江西地方剧种。相传清康熙年间,由广信(今上饶)传入福建上四府,同时传入浦城。据忠信村的万年台记载:“光绪十一年(1885)六月十三日,大吉祥在此演出《贩马记》、《双合印》。”光绪二十八年,江西大吉祥戏班艺人项长弟(浦城潘墩人),与大庄富户...
49166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 类型: 艺术
民国11年(1922),外地京剧团到浦城演出,仅商界、政界人士所喜爱,一般观众不多。民国26年,城区几个京剧爱好者成立乐琴社(后改名平剧团)。民国34年1月10日,浦城冀鲁豫同乡会组织平剧研究社,设任教师1人,并聘当地名票为指导员,每天下午...
49167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 类型: 艺术
在抗日战争期间,沪、杭等地商贾为避战乱,来浦侨居或经商,他们喜爱浙江“绍兴文戏”(又称越剧)。民国28年,“绍兴文戏”如意女班应聘来浦城演出《玉蜻蜓》、《梁山伯与祝英台》、《孟丽君》等节目。唱腔柔婉动听,受群众欢迎,成为群众喜爱剧种之一。嗣...
49168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 类型: 艺术
有大箱班、温州班、高腔班、传止班4种,全部为提线木偶,大多演三国、水浒、西游等故事的连台本戏。大箱班有木偶36个(又称大箱傀儡),每个木偶高100公分,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由福建上杭艺人伍仁远、伍其俊父子传入仙阳阳墩村;温州班有木...
49169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 类型: 文学
民国11年(1922)3月创刊,以浦城县学生联合会名义上报备案。三日刊,大广纸8开4版,石印,每期发行100张。刊登国内外新闻和当地新闻,发表短评,针砭时弊。仅刊行8个月,被浦城当局勒令停刊。
49170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 类型: 文学
《浦城新闻》的原班人马于民国13年创办。三日刊,白报纸8开4版,石印。只办2个月,因缺乏纸源停刊。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