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2302 条 684 / 821
10246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 类型: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七一秦剧团”是部队一野三军七师战线文工队在解放大西北随军西进途中合并为三军文工团二队,他们曾在河西走廊巡回演出,是1952年6月18日奉命转到地方的文工团。解放初,先后在东城门边的工人俱乐部演出,1954年,在南城门边修建了“七一剧院”,...
10247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 类型: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祁连秦剧社”解放初为酒泉县人民秦剧社,1954年改名,在“五省会馆”演出。1955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与大力支持下,拆“五省会馆”修建了“祁连剧院”,使这个剧社振兴一时,上座率空前高涨。由于两个剧院在酒泉城中的位置一南一北,酒泉人简称为...
10248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 类型: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秦腔艺人刘年升与付箱主等人,合伙成立“福盛班”,收集来往酒泉的秦腔艺人为庙会酬神演出,这是酒泉第一个固定戏班。演员有樊天喜、张兴壁(五福子)等人,以后流落高台、临泽县演戏。
10249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 类型: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山西万荣县蒲剧艺人张心海带领蒲州梆子“全盛班”一路逃荒演唱,历时三年落脚酒泉。原“福盛班”经营萧条,逐步衰落散伙,而“全盛班”则兴旺起来,人称“山西班气领班张心海,演员30多人,他们善长演武打戏。张心海擅长须生...
10250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 类型: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民国十八年(1929年),时有清末道台衙门师爷蔺耀庭(张掖人)酷爱戏剧,善长书画,他同爱好戏曲的商户吴俊堂等人于1930年集资筹办“兴光学社”,蔺氏又从驻军马步康收揽社会上流浪孤儿办的一所平民小学,挑选十三四岁的娃娃十几人,聘阎正兴、张兴三...
10251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 类型: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山西万荣县又一批蒲剧艺人狄龙山、孙成群、筱兰香等40余人来酒泉组建“晋新社”,在山西会馆演出(现址第二幼儿园)。1942年蒲剧演员李芳轩等来酒泉,组建“共和社”,他任经理,其拿手好戏有《放饭》、《芦花计》等,演得逼...
10252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 类型: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国民党一九一师所属“力行京剧团”(原驻防玉门县),后迁本县王爷庙(今人民街)演出,有著名旦角齐兰秋,须生马最良,女武生刘少楼,净角郭永利,旦角韩雪娜等。精彩剧目有《盘丝洞》、《借东风》、《斩颜良》、《挑滑车》等,在酒泉观众中享有盛誉。
10253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 类型: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946年国民党工兵七团所属的“华岳京剧团”在民教馆剧场(今和平影院东侧)演出,文武须生有兰月春,跟头王戴桐春,武生孙鹏飞等。兰月春主演的《金钱豹》、《出五关》、《美猴王》等,在酒泉很有影响,他们的表演使酒泉观众大饱眼福。
10254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 类型: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948年,国民党九十一军溃逃,所属“乐乐剧团”(秦腔)有30人来酒泉演出,领班黄致中,知名旦角李爱云、梁玉凤,丑角刘正德、周正俗,红生刘全录,花脸贺凤鸣、王成德,男旦角梁佩华、楼英杰、肖正惠等,他们的拿手好戏是《二堂献杯》、《出五关》、《...
10255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 类型: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949年7月间,戏剧爱好者赵子聪去武威等地接来白彦卿(生角)、王来民(花脸)、姜新声(须生)等秦腔演员重新搭班成立“新兴秦剧社”,演员30余人,直至解放后仍由刘正德、赵子聪主持恢复上演,营业兴旺。
10256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 类型: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951年,中共酒泉县委宣传部长李安滋奉县委指示正式宣布接管,“新兴秦腔社”更名为“酒泉县人民秦剧社”,派吴肇忠为政治指导员,刘正德任社长,赵子聪任副社长,重新组建剧社,并将蒲剧、京剧中的武打演员充实到秦腔社工作。主要演员有黄致中(须生)、...
10257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 类型: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954年,“酒泉县人民秦剧社”更名为“酒泉县祁连秦剧社”,派李培荣为协理员,刘德成、李芳轩为副社长,新从外地接来演员有胡海民(花脸)、田正发(生角)、田美云(旦角)。1956年报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地方国营剧团,1957年建立了中共党支部...
10258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 类型: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二兵团三军文工团(秦腔)集体转业酒泉,改建为酒泉专区“七一”秦腔剧团。1954年,在南城门东侧修建“七一”剧院及办公处所和演职员宿舍,演职员80余人。
10259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 类型: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958年,由于“酒钢”的兴建,外省人员增多,为活跃外地职工文娱生活,酒泉市人民政府(包括嘉峪关、金塔)决定接来上海大世界“永乐越剧团”支援大西北,后改为“酒泉市越剧团”,全团70余人。后因营业不景气,1965年金部返回上海。
10260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 类型: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964年,农垦系统的“农建十一师京剧团”来酒泉,住西关,在“七一”剧院演出,全团70余人,他们演的《芦荡火种》轰动酒泉。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