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0005 条 528 / 667
7906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 类型: 民俗
为下世人过年,置办酒肉香烛做羹饭、祭祖宗。
7907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 类型: 民俗
指农历岁尾一日。民间一到十二月二十日就忙碌“过年”,理财务、办年货、洁门庭、写春联。十二月廿五至廿九“谢年”,祭天地、祭神、祭祖。除夕夜,合家欢聚吃年饭,称“团圆饭”。饭后,长辈给小辈分“压岁钱”。各个房间均点蜡烛,“间间亮”,通宵不睡,称...
7908
知识出处: 河头村志 | 类型: 粮食
种子 解放之后,政府十分重视科学种田,推广优良品种,不断进行良种的革新换代。50年代,水稻良种有中熟品种三百粒,南特号;60年代,推广珍珠矮、莲塘早;70年代,推广广陆矮、矮脚南特、二九丰、桐矮等。其中广陆矮为当家品种,最受欢迎,亩产在70...
7909
知识出处: 河头村志 | 类型: 粮食
播种育秧,解放前育水秧,清明捞谷子,立夏开秧门。解放后,50年代,尚沿袭老方法。70年代,推行半旱秧,小苗带土移栽。把田水放干,用秧田器划格,匀株密植;以后又推广浑水插秧。80年代,推广杂交水稻两段育秧法,先育苗,三叶时单株密距扦插到秧田上...
7910
知识出处: 河头村志 | 类型: 粮食
传统播种都用点播,畦宽3至4尺,行距1尺,每亩播种量2.5至3公斤,播种季节在11月中下旬。60年代,改点播为条播。70年代,改狭畦为宽畦,畦宽八尺,深沟,沟深见塥,亩播种量5至6公斤,石灰水浸种,磷肥拌种,上面盖草木灰,栏肥。施肥,传统放...
7911
知识出处: 河头村志 | 类型: 工业产品
解放前及解放后的50年代,肥料主要用农家肥,如人粪尿,猪栏肥,绿肥,塘泥,垃圾,焦泥灰,草木灰,桐饼,菜饼,头发,猪毛,鸡毛,骨头等。60年代,多用化肥,化肥的种类也日益增多,氮类有硫酸氨、尿素、氨水、氯化氨、碳氨等。磷类有过磷酸钙、磷肥等...
7912
知识出处: 河头村志 | 类型: 药物
解放前,主要农药是雷公藤杀虫粉,用于蔬菜。解放以后,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推广挖稻根,三面光,铲下的草烧灰以防害虫过冬,点诱蛾灯诱蛾。60年代后用化学农药防治植物的病虫害。
7913
知识出处: 河头村志 | 类型: 其他
农机具包括耕作机具、排灌机具、植保机具、收获机具和粮食加工机具。
7914
知识出处: 河头村志 | 类型: 其他
解放前,主要靠牛耕,农具有犁、耖、耙等。平整土地,除草靠锄头,水田用田耙。60年代起,耕田使用拖拉机,中耕除草仍用传统农具。
7915
知识出处: 河头村志 | 类型: 其他
60年代以前,灌溉都用木制水车。水车有二轮,三轮的,车桶长度有八尺、一丈、丈二、丈四、丈六等(见插图)。1959年麦李园、后曹桥各建了柴油机水泵机埠。 1972年开始建造电灌站,用电动抽水机灌溉。
7916
知识出处: 河头村志 | 类型: 其他
旧时治虫用竹筒,一头包纱布,装菜虫药粉(雷公藤),敲打竹筒,把粉撒在植物茎叶上。 50年代开始使用喷雾器。喷雾器随着工具改革的不断发展,不断革新。开始使用手摇喷雾器,后来用背负式喷雾器,以后又推广扁长方形的背负式工农16型喷雾器。
7917
知识出处: 河头村志 | 类型: 其他
50年代前期,稻麦的脱粒,用传统稻桶。稻桶有圆桶、方桶两种。使用时配以稻桶梯,稻桶簟。 50年代末,才有木制脚踏打稻机,工效比稻桶脱粒提高了4倍。 60年代,推广电动打稻机,机动打稻机,省力又提高工效。 70年代,推广机动脱粒机。谷、麦、豆...
7918
知识出处: 河头村志 | 类型: 传说、奇闻
六百年前的一天,一位精通阴阳的风水先生,来到河东,伫足观望河东的地形地貌后,啧啧称道说:“好龙脉,好龙脉!这是一条潜龙啊!六百年后,此地必定建州设府,是一块风水宝地啊!”人们不解其意。地理仙捋捋他的白胡子解释说:“大凡州府道县的城堡所在地都...
7919
知识出处: 河头村志 | 类型: 传说、奇闻
下塔潭很深,却水清见底。相传潭中有件宝贝——金钟,长年累月沉没于潭中央水底里。平时人们看不见,唯有中秋夜,才能见到金钟的面目。可是谁也没法把它打捞上来。下塔普高庵老尼说(道光元年,原庵改名宝严寺):“若要捞得金钟上岸,必须是同爹同娘十兄弟。...
7920
知识出处: 河头村志 | 类型: 民俗
解放前,河头村民婚嫁迎娶,有许多礼仪习俗,与全县各地大同小异。在迎娶那天,新郎家要备花轿去抬接新娘,以免新娘日后被人说是“上门货”。新娘上轿前,向父母行跪拜礼,感谢养育之恩。新娘的父亲端出上轿饭,新娘尝一口,即交给兄弟姐妹吃,表示铭记骨肉手...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