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2134 条 698 / 809
10456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正月十五闹元宵,并有吃汤圆的习俗,意为合家团圆。
10457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用南瓜叶做成青,再和粉,做成半青半白圆子。再用多种颜色的粉做一只清明鸟。有的清明圆子还做成茧子形状,叫“茧圆子”,意为吃了清明圆子,家里养的蚕宝宝做的茧子就会像茧圆子一样硕大,取得丰收。
10458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用紫梅头和粉做成圆子。立夏当天吃。馅有腊肉、蚕豆、竹笋、芥菜等。据说吃了可以防暑。
10459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冬节的前三后四天人们便开始祭祀祖先亡灵,冬节圆子是不可缺少的。寓意请祖先保佑全家人平安、团圆。
10460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用南瓜和粉做圆子,做成元宝式,放在蒸具内,底下大元宝,上面小元宝,中间聚宝瓶一起蒸熟,放在灶进堂内,正月十五取出。意为保平安。
10461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有先人亡故,儿女须做些粉饼,煮熟在已故者手上放几个,说是阴间路上有很多狗追咬,而扔几个饼给狗吃就不会被追咬了。
10462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有长者去世后,到三十五天(就是五七),晚辈要做形似包子的圆子,在村子里挨家挨户地分,意为放债。
10463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旧时穷人家买不起雨靴,就用高跷或木拖鞋来代替。用一根坚固竹子或木棍,在下半部分绑一根横档,即成高跷(两根高跷组成一副)。现在,这些雨天代步工具已经被雨鞋全部取代。 在雨后泥泞的乡间小道走路,高跷要比木拖鞋来得更加方便。特别是冬天,如果要是...
10464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旧时,妇女有一套自创美容方法,擀面美容就是其中一项。过去在女子出嫁之前,都会请人做擀面,以达到美容效果。给新娘做美容的人用两手食指与拇指绷紧棉线,其中一只手固定不动,另一只手拇指与食指朝着同一方向贴着面部捻动,脸上小汗毛和杂物就会被清除。面...
10465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自古以来,镇区农民砌好灶头后,都要在粉白色灶头上描绘各种风俗画。 其工艺流程是,用毛笔黑色线镶边,中间用黑线划长方格,先在烟囱底部画一个双喜,用尺和笔画出空心字。下面长方格内用红蓝绦等颜色画上各种花果,前面底万灶垄中间,有万年青、聚宝盆等...
10466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明清时期,镇区邢窑村等地的村姑、农妇在自织的衣服、被褥上都要绣花,此工艺一直流传至今。 工艺流程是:把毛竹蔑青削薄,做一个圆圈,称为竹弓;把布绷在竹弓内,先在布上描绘花朵、动物,如牡丹、荷花、天鹅、蝴蝶、松鼠、龙、虎、凤等,然后用绣花针穿...
10467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当代传承人孙兰花拥有60多年面塑制作经验,其面塑作品栩栩如生。但因其制作面塑主要是以街头设摊小卖形式讨生计,故无艺术成绩。 孙兰花祖籍江苏盐城,其祖父和父亲均是民间从事面塑艺人。当时面塑工艺传男不传女。但是孙兰花从小就对面塑十分感兴趣,就偷...
10468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过去,镇区村里人为祈求蚕茧丰收,蚕妇在养蚕前几天会扎一些用皱纸或绢纸的花,叫作“蚕花”。放在蚕房里,用来避邪,祈求蚕宝宝多做蚕茧。现在农村仍有不少会制作蚕花的妇女。 工艺流程:把黄、红、绿色皱纸重叠、对折,剪成约长20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
10469
知识出处: 老家双林 | 类型: 文学
作者施云舟,收录于《老家双林》双林散记。
10470
知识出处: 老家双林 | 类型: 文学
作者谢根林,收录于《老家双林》双林散记。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