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0019 条 532 / 668
7966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孩子长到106天,请一位妇女将孩子抱上到邻家“化锁”,挨户要一束线(各色都行),回家后请老人用化来的线连同三枚铜钱编结成线项锁,名曰“百家锁”。由祖辈焚香祝福,给孩子挂上。有的还请干爹同日穿衣戴锁。孩子有病,向邻居各家要碎布(叫化布),连缀...
7967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即孩子的第一个生日。把文具、餐具、鞭子等各种器具摆在桌子上,让孩子任意挑拿,有预卜、前程之意。
7968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旧时,家长祝愿孩子平安健康的一种方式。择一个吉日,备好各种供品,摆在自家堂屋里,焚香化纸。或是带孩子到寺院中,焚香上供品,然后请族中长辈为孩子剃发“留头”。剃发时,一般在孩子后脑勺处,留下一绺头发;或在孩子头顶留一小桃形头发;也有在头顶留一...
7969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旧时婴幼儿成活率不高,家中老人担心孩子夭折,就将孩子许在家神或庙神名下,等孩子长到12岁时,父母再举行仪式将孩子真身赎回来。赎身时要宴请宾客,亲朋好友要向孩子馈赠礼品和礼金,以示祝贺。
7970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拜干爹”的礼俗在山丹较为普遍。旧时,本地民间有因家中孩子身体健康状况不佳、常夜啼或疾病不断,或常有小灾就要请人禳解的习俗。禳解的方法之一就是给孩子“拜干爹”。干爹一般是已婚并有孩子,同时父母双全,而本人年龄又与干儿子(女儿)父母相当的人。...
7971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有夹、棉、皮之分。领呈条状。一般小襟在右,大襟在左,大襟从左向右覆盖小襟,一直伸到右腋下侧部,然后在右腋下系扣。多右衽,也有左衽者。扣缀于大襟边沿,扣门则在小襟与后襟结合处排列。袖筒从腋部至腕部渐呈梯形状。
7972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又称头巾,原本是农村妇女劳作时遮挡太阳光照而戴在头上的一种简单的头巾。现时四季均可佩戴,具有保暖、防风沙等功能。头巾一般由丝、羊毛纤细材料编制而成,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7973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又称羔子皮筒子或羔子皮大衣。子羔的皮经过缝制而成。每件筒子需羔皮30余张。再配以丝绸面料的面子和挂里,制成皮袍或裘皮大衣。其优点是:被毛柔软,花纹细密,卷曲美丽,色泽黑艳,皮板轻软,美观大方,保暖性好,经久耐穿。
7974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俗名“老羊皮袄”,用绵羊或山羊皮缝制,大襟掩于右腋下,斜领,长及胫,一般不附布面,外出时昼穿夜盖,可御严寒。
7975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又叫“牛吃水”,多用黑羊毛由毡匠制作。后边翻起,与脑后相贴,渐斜至鬓边,前檐伸出。若今之太阳帽,可遮阳光,男女均戴。
7976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称谓有社会、血亲、姻亲之分。血亲、姻亲之间以父辈为中心,涉及上下三代九族。 曾祖父、曾祖母,称太爷、太奶,自称重孙或重孙女。 祖父、祖母,称爷爷、奶奶,自称孙子或孙女。 父母,旧时多称爹、妈,部分地区在他人面前称父亲为“老子”,现今年轻人多...
7977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为旧时贫苦人的御寒衣服。由毡匠直接洗成,襟袖连接,不需裁缝,外附褐面,即可穿用。质地硬挺,不拢身,防寒效果差。(注:洗是加工毛毡的工艺,将弹散的羊毛铺于竹帘上,卷起,边浇水,边脚蹬,也叫擀毡。)
7978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主要是羊毛、骆驼毛、牦牛毛等,经湿、热、挤压等物理作用制成片状的无纺织物,具有回弹、吸震、保暖等性能。
7979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山丹人冬用外衣。用数张带毛熟羊皮缝制而成,类似皮衣但无袖。具有防寒、防潮的功效。
7980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山丹人通用的一种过冬鞋。有的地方也称之为皮鞋、大头皮鞋等。用一块全熟或者半熟的牛皮缝制而成。做工比较粗糙,但是经久耐用且具有回弹、吸震、保暖等性能。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