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0019 条 518 / 668
7756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 类型: 民俗
圆木轴上按八个方位安装12—13层木臂,将轴装在木制底座上,木臂放置清油灯365—366盏(分平、闰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点燃后,左右转动,灯光闪烁,颇为壮观。
7757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 类型: 民俗
鳌山灯,俗称灯山。在三面有墙、上覆瓦顶的高大建筑内设木架36层,四周用365—366盏清油灯摆成长方灯框,再用灯在木架上摆字,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分别摆出“上元一品”、“中元二品”、“下元三品”等字样,也摆“物阜民康”“天下太平”等。外...
7758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 类型: 民俗
纱灯,木制的方形、六边形或扁形灯框,中燃烛,四周插绘有《西游记》、《封神》等内容的工笔彩画纱框,可以调换。逢灯会时,挂于门口供游人欣赏。
7759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 类型: 民俗
黄河灯,是霍城乡元宵节观赏的灯阵。占地约七、八亩。正中树天杆,高3丈6尺,上挂大红灯一盏。四角树斗杆,高1丈2尺(闰年增高1尺),各挂红灯1盏。四周小杆360根,各高8尺1寸,挂小灯。再以绳索按一定花样拴在杆上联成甬道,游人循道观灯。正月十...
7760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 类型: 民俗
焰火,在正月十五前后施放。种类有二:一是由市面上买来的各类花色品种的筒状焰火,俗称为“花儿筒子”,多由社火队施放。如东乐社火中的龙灯出龙王庙门时,龙口、鼻子喷出黄烟,即事先点燃插于口、鼻间的“黄烟筒子”。竹马戏《火焰山》中红孩儿令四个童儿放...
7761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 类型: 艺术
道场音乐,婚嫁、丧葬用。主奏乐器为唢呐,伴奏乐器为铙钹、木鱼、磬、鼓等。曲调有喜庆、悲哀两类。
7762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 类型: 艺术
社火音乐,以民乐器板胡、二胡、三弦、笛、唢呐及各类打击乐器演奏。曲调为各类牌子曲、小曲、民歌等。
7763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 类型: 艺术
戏曲音乐,以民乐器为主,文场面以板胡为首,武场面以板鼓为首。音乐分花音和苦音。
7764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 类型: 艺术
佛教音乐,是僧道诵经的曲调,伴唱乐器为木鱼、铙钹、磬等。
7765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 类型: 民俗
狮舞。以特制狮皮、纸扎的狮头为饰。3人表演,一人逗引,一人举头,一人托狮臀,做跑跳跌扑、搔痒舔吮、翻滚、抖毛、直立腾转、吞吃、上、下桌椅(假山)等动作。位奇芦堡、东乐十里堡、兴盛寨狮舞都较有名。
7766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 类型: 民俗
龙灯。纸扎龙头,鳞纹布套做身,内中点燃蜡烛。1人持绣球引,由10余人或数十人举耍,盘旋曲屈,有“龙抱九蛋”、“俯首钻腹”等动作。东乐城西村、清泉西街村龙灯较有名。
7767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 类型: 民俗
滚灯。流行于碗窑沟一带,瓷窑工人表演。头顶油灯,二人对舞,做各种惊险动作,如对面斜卧地上,两腿交错,顺一个方向有节奏的滚动,头顶的油灯丝纹不动。此种舞蹈形式近年已不常见。
7768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 类型: 民俗
根据艾黎捐赠文物“胡腾舞俑”形象及唐代诗人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胡腾》、李瑞《胡腾儿》等诗中描写的情景,由王自刚写脚本,彭寿益作曲,赵玉明排导。1986年10月,参加甘肃省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调演,获演出、创作三等奖。
7769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 类型: 民俗
民国时期,位奇新开村戏剧艺人钱元亨在县城说书。 1955年,兰州移民大鼓演员赵得民(河南籍),设书场于人民舞台,常把时事政策编成书帽,在说正书前加演。 1961—1966年,剧团职工刘成德夫妇在县城西关开设茶馆,由刘成德说书。
7770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 类型: 民俗
念宝卷也称“宣卷”,多在冬闲时进行。一人念卷文,一童子吟唱佛号接音。卷中有诗、散文、唱词,唱词曲7字、10字句构成,标有曲牌名。每一宝卷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城乡流传较广的宝卷有:《莺哥吊孝》、《侯梅英反朝》、《五鼠闹东京》、《狸猫换太子》、...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