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0019 条 536 / 668
8026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1978年后流行于城市和农村,主要有飞鸽、永久牌自行车,后样式更加多样。
8027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流行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始为加油摩托,后逐步被轻型快捷的电动摩托替代。
8028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2000年前后开始在民间流行,靠打工致富的位奇镇芦堡村时有小车七八十辆。后成为农村致富大户的出行工具。2012年前后,山丹县年购置小车2000辆左右。
8029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节前扫除洗涤,宰猪杀羊,准备食品,缝制新衣。除夕贴春联门神。祭祖先,散福钱(压岁钱),辞岁守夜。节间互相拜年,看亲访友、喝枣儿糖茶、吃饺子饧面,大致与各地相同。较特殊者为春节凌晨三四时的“打醋坛”。除夕到河滩选一鹅卵石,就地焚香叩头,用纸包...
8030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又名灯节,即正月十五。旧时,城镇设灯架,用小油灯摆出“天下太平”“风调雨顺”等字。放焰火、烧秦桧,门前悬灯垒火,居民观灯夜游。农村闹3天社火,有的去邻村演出,邻村送上食品、挂红端钱,叫“拔毛”。夜间巡街查灯,门口不挂灯者,社火队的“衙役”,...
8031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山丹元宵节有垒旺火的习俗,起源于何时无考。最初的形式是将树上的老鸹窝捣下来,点燃后让家人跨越,以驱邪图吉。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除在院落门前挂灯笼外,每个居民大院、小巷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里面放柴,外面披彩花,贴上大红字条,上写...
8032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即正月二十,传说为女娲补天之日。家家烙油饼献于院中,饼上插针穿红线。是日,不动针线。
8033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传说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这一天也叫“春龙节”。二月初二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前后,据说龙蛰伏了一个冬天,从“惊蛰”这一天开始苏醒,要怒吼,要摔尾巴了,所以天上有了雷声。 山丹民间历来有二月二到龙王庙和水源地泉头、水库祭奠龙王爷、舞龙求...
8034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扫墓祭祖。城区将木雕城隍抬至东门外清明坛(厉坛)行宫祭祀,叫“出府”。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水增多,正是春耕春播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的农谚。 在山丹,民间有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习俗,至今仍十分流行。是日,以宗族为单位携带酒食果...
8035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山丹端午节要吃糕卷儿或粽子,民间有插杨柳、采食艾叶、喝雄黄酒的习俗,以驱虫、避瘟、镇邪。山丹民歌中就有“五月里来五端阳,杨柳枝儿插门窗”的唱词。新媳妇要回娘家躲“端午”。五月十三日,俗称关老爷磨刀日,农村在田间插青苗旗,预祝庄稼丰收。六月初...
8036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七月十五日,祭祖上坟。
8037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八月十五日。是山丹旧有的传统大节,也称团圆节。节前农家准备月饼,用大锅一次只蒸一个,直径50厘米—60厘米,即“大者尺余”,一般有十二层,象征十二个月,每层卷有清油、香豆、姜黄、红曲、胡麻等,上面画月亮、玉兔等图案,因此,又叫“千层饼”。现...
8038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九月初九又称“重九节”。这一天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是家人团聚的佳节。比如一家人或与友好相约到户外活动,既可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又能联络亲友之间的感情。其中最突出的节俗活动是登高。九九...
8039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十月初一,俗称“寒衣节”。各家烧纸祭祖,吃麻腐包子。
8040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吃“牛肚儿饭”(在梳齿上搓成的小面粒)。请邻家当年结婚的新媳妇来家欢聚。农村青年向各家收柴火、面粉,在公共场所吃“伙饭”。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