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年份

全部
2138 条
2023年
2138 条

专题类型

全部
2138 条
专题知识
812条
交通
87条
区域
265条
医疗
89条
数据统计
375条
景区
45条
民俗文化
367条
物产
93条

颗粒列表

共 2138 条 131 / 143
排序: 唯一号 题名 类型
1951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过去,每逢“元宵”,县城街道搭松棚,挂灯对,灯距5米,灯对多写对联,内容多以歌颂为主,一般长约2米,宽约28厘米的长方体木框,灯对之间悬方灯、转灯、匾灯、还立屏灯,以蜡或植物油灯为光源。游人观灯,既玩味对联,也欣赏书法。 屏灯为大型座灯,高...
1952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龙身彩布,绘鳞甲,也有纺绸龙,沙布龙,其色多为青、黄、红三种。龙灯头尾用竹扎制,龙身用竹筐或滕条做成(7〜9节或12节),各节内燃蜡烛(后,安装电池灯泡)。 另外,还有宫灯、裙子灯、转灯、八卦灯及鱼、蝶、瓶、盆、瓜等动、植物形体灯。弓子石一...
1953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民歌包括拉依、花儿、耕地、射猎、牧歌、拉运、夯歌等。拉依、花儿多表达情爱、情怀,以独唱、对唱为主,牧歌、拉运、夯歌抒发劳动热情,提高劳动效率。
1954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家曲有酒曲、催眠曲和道情等。相会时围坐火炉旁,传递酒碗,边喝边唱。
1955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舞曲含藏族罗罗舞、马铃舞和汉族秧歌舞、师家舞曲等。
1956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小调多在春节闹社火时演唱,集体手工劳动时也演唱,如旋柿干、剥玉米等。农村普遍传唱的有200多首,主要有《采花调》、《担水》、《放风筝》、《十盏灯》、《二十四节》、《解放西固》、《织手巾》、《十二花》、《伯牙抚琴》(背弓调)、《小卖花》等。
1957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世俗音乐婚丧嫁娶时,艺人以唢呐为主,敲打吹奏,或哀伤凄凉,或热烈欢快。
1958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宗教音乐藏汉各异,用于祭祀、宗教活动。
1959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器乐“弹口口儿”(口弦琴),用整块竹片制成的微型乐器,长约10厘米,竹孔镶嵌一簧片,右边拴一线绳,平时藏于竹筒,挂在胸前。演奏时,左手握柄,按在嘴唇,右手轻轻拉动线绳,以微气控制,弹奏优美的旋律。节日或闲暇时几人围拢一起,齐奏。 其次还有“...
1960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扇子舞旧时,男角着白衣、黑褂、蓝裤,戴缎帽,挂眼镜;女角男扮女妆,上着红绸衣,下着裙,垫起假脚、发髻上插绢花,吊银穗耳环。解放后,男女角色分扮,左手执彩灯,右手执扇子,一般10〜20人,边唱边舞,盛行于白龙江畔。
1961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霸王鞭(俗称打鞭子)用细竹竿做成,长约1.2米,竹头凿孔安上铜钱,拴红绸。表演时,旋转拍打竹竿诸部位,落地起跳,拍打鞋底,重复进行。表演者10人以上,男性为主,女次之。城关、大川、南峪、武坪盛行。
1962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龙”游舞,盘舞阵式有“龙抱柱”、“龙翻身"、“龙跑阵”、“二龙戏珠”等,城关表演较多,乡间次之。
1963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师家舞铁圈绷上羊皮为鼓,手柄末端系若干个铁片吊环,鼓锤呈弓形,击鼓摇环,边敲边唱边舞。 另外,“狮子舞”、“跑旱船”、“跑纸马”、“高跷”古今流行。
1964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罗罗舞藏语称“多德”,又叫“嘉惹”,是女姓集体舞,领舞者先出场,众舞者互挽臂翩翩起舞,围圈后缓缓退开,动作一起一蹲,挽臂跃前甩后,整齐划一,步阵缓慢横向移动。
1965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摆阵舞男姓集体舞,称“玛汉”,即“玛复”,反映男子古代作战的阳刚美。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