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年份

全部
2279 条
2021年
426 条
2022年
290 条
2023年
1563 条

专题类型

全部
2279 条
专题知识
608条
交通
41条
其他
177条
动物
127条
区域
14条
数据统计
487条
景区
51条
植物
147条
民俗文化
326条
水果
69条
物产
36条
矿物
54条
粮食
62条
药物
17条
蔬菜
58条
货物
4条
黄牛
1条

颗粒列表

共 2279 条 118 / 152
排序: 唯一号 题名 类型
1756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立春”之日,用红纸卷一株青菜,挂在门口,贴“迎春接福”、“春至福来”、“新春大发”等小红联于厅堂或门首,燃香烛,鸣鞭爆,谓之“接春”。
1757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为百花生日,农历二月十二日为头花朝,二月十五日为二花朝,二月十八日为三花朝。此期,正是春光明媚,百花盛开之时,县人喜欢选这三天为婚嫁之吉日良辰。
1758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按干支推算,立春后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五个戊日为秋社,此时,新丧之家,其子女亲属持香烛纸钱焚于坟墓周围,谓之“挂社”。建国后渐废。
1759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立夏”之日,县人兴吃米粉蒸肉,谓之“撑夏”,水上船筏工人尤兴此俗。
1760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四月初八日叫浴佛节,家家打扫室内室外,清除阴沟污泥,消灭害虫。
1761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六月初六日,有“六月六,石上晒得鸡蛋熟”之谚语。是日,盛行晒皮毛棉衣,和书籍图画,可防虫蛀,过去有的家乘谱谍晒妥装箱之后,合族吃晒谱酒。
1762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日晚,传为牵牛、织女二星一年一度相会之夜,银河鹊桥渡佳期之说在民间广泛流传着。是夕,妇女陈瓜果于庭中,穿针结彩缕,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建国后渐废。
1763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建屋上梁,先择地基,定方向,喜选坐北向南,地势高爽之处。先择吉日破土动工,竖柱上梁的前一天晚上,由石匠校正磉石,并喝彩贺喜,木匠用一根木棒雕刻简单的人头像,供放地基中央,祀以香烛纸钱,然后用公鸡的血祭磉、祭头像。毕,由主墨师傅抱着木头像在鞭...
1764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迁居入宅,屋建成后,应择吉日,迁入新宅,黎明前,全家人衣冠整洁,分别扛楼梯,抬饭甑和锅、碗、瓢、盆,手持火笼,沿途燃放鞭爆,进入新居。尔后,亲戚送礼贺喜,主家设宴,以示庆贺。时,有些人缺屋或他故,租赁他人房屋,由甲地搬迁乙地称为“乔迁”。是...
1765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已婚妇女怀孕半年之后,男女双方嫡系亲属馈送猪肚、猪肉或鸡蛋等食品。马鞍、白陂、张坊、相山、桃源等乡,尚有娘家择日以芝麻、米糍、酸果、酸菜、糕点之类送给怀孕女儿之俗,叫送“酸篮”,孕妇家则以酒肉果点或做麻茶,招待亲邻友好,谓之“做大腹冷水”。...
1766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兄弟长大成人,需各自另立门户,独立生活时,谓之“各烟异炊”。分家之日,由父母给儿子们各购妥一套锅、盆、碗、盏等炊具,然后请内弟(儿辈称母舅)到场,用红纸把各人应分得之财产、用具,详细写明,叫写“分关”,并煮好一甑米饭倒在团箕内,用红头绳按几...
1767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女子出嫁前的几个月内,其内亲需接去吃住数马,有两种含义:一是表示亲爱、惜别;二是授以婚后生活常识。
1768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乡村农民于每年新谷开镰收割后,煮好新米饭,备办鱼肉、酒菜;合家聚餐,品尝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表示庆祝丰收。
1769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亲邻友好,遇疾病、灾祸,有持礼物慰问的风尚。
1770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遇女婿或新客第一次登门,必备点心款待,一般是煮粉、面或米糍垫底,上面盖以一条鸡腿或猪肉4块,全蛋4枚,此俗城乡皆同。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