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年份

全部
2144 条
2021年
25 条
2022年
86 条
2023年
2033 条

专题类型

全部
2144 条
专题知识
881条
交通
149条
其他
76条
区域
101条
医疗
61条
基础设施
104条
姓氏
59条
数据统计
218条
景区
225条
植物
2条
民俗
2条
民俗文化
218条
水果
1条
物产
17条
粮食
1条
艺术
7条
药物
8条
货物
1条

颗粒列表

共 2144 条 99 / 143
排序: 唯一号 题名 类型
1471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平原、丘陵、低山地区的水田为一年三熟制:早稻—晚稻—冬种(大小麦或蚕豌豆、蔬菜);或大豆—晚稻—冬种;或早稻—甘薯(套种秋大豆)—冬种。
1472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在海拔400米以下山区、丘陵的水田为一年二熟制:有早稻—晚稻—冬闲;大豆—中稻(或晚稻)—冬闲(或种绿肥);或早稻—秋大豆—冬闲;或中稻—再生稻—冬闲。
1473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旱地为二年五熟制:早薯—小麦(或大麦,或蚕豌豆、蔬菜)—春大豆(或春花生)—晚薯—小麦(或大麦、蚕豌豆、蔬菜);或春大豆(或春花生)—小麦(或大麦、蚕豌豆)—春大豆—豆薯—大麦(或蚕豌豆、蔬菜)。
1474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甘蔗轮作制为甘蔗(套种春大豆、或番茄、四季豆)—稻—稻(或薯)—麦(或大豆、豌豆),此为水田甘蔗地轮作制;或甘蔗—花生(或大豆)—甘薯—小麦(或大麦、豌豆、蔬菜),此为旱地甘蔗轮作制。 黄麻轮作制黄麻—甘薯—麦(或蚕豌豆);或黄麻—蔬菜(...
1475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早稻50年代推广南特号,1955年从仙游引进高秆陆才号,第二年成为当家品种。1958年从广东引进矮脚南特号,后又引进推广铁骨矮一号、红410等早稻矮秆优良品种,使水稻由高秆向矮秆变化。全县早稻平均亩产翻一番。1983年示范种植早晚兼用的威优...
1476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明万历间莆田开始引种外国的甘薯。19俗名番薯世纪末20世纪初,莆田劳动人民选育推广品种有鸡母薯、藤瓜薯、田红、红心粒等。其中鸡母薯、藤瓜薯为当家品种。1953年前沁区珠江村农民林文祥,从鸡母薯中选择变异株育成红心粒新品种;引进的品种有鸡公薯...
1477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小麦小麦品种白麦、山里本、田红壳小麦、园白壳麦、园红壳麦等在莆田种植时间均在百年以上。1957年推广良种莆白麦,山里本为当家品种。1969年从省农科院引进抗锈一号,比莆田白麦亩增产15~25公斤。1971年引进青海麦,比白壳麦亩增产50~7...
1478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蚕豆土豆仔、半花、沁后本品种,是莆田200年以来种植的当家品种,原品种江口绿、江口本、南日绿,因粒小、产量低被淘汰。沁后本粒大质优,多供采摘青荚剥粒,是上品菜,近年登上宴席。外地引进的嘉兴绿、上海青、慈溪蚕豆、霞浦润白等在沿海滩地种植,作为...
1479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花生明代开始传入莆田的原品种俗植“本地地生”食用质优而■籽小,产量不高,现已绝迹。后来从琉球岛传入“大琉球”品种,以油量较高而普遍种植。1958年从同安引进“狮头企”。1976年以后又从广东引进粤油551、粤油551~116,从同安引进黄油...
1480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1954年,从福建农学院引进甘蔗新品种台糖134取代老品种糖蔗仔、荔浦蔗;1971年从福建省蔗麻研究所引进闽糖703、闽糖70/611优良品种;80年代又引进桂糖11、闽糖77/208、福引70/9等优良甘蔗品种。
1481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1949年,选育出枇杷良种解放钟;50年代从实生变异株中选出枇杷良种白梨;80年代从云霄县原长红实生群体中选育出长红3号枇杷良种。1987~1989年,从广东引进荔枝,有糯米糍、妃子笑、雪怀子、尚书怀、水晶球和福清县引进的下番枝、东刘一号等...
1482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1956年,从印度引进黄麻品种印度D154;1963年引进越南红麻(棉花麻)、青皮3号;1964年从广东引进黄麻品种粤园5号取代印度D154;1980年从福建农学院引进黄麻179取代粤园5号。
1483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1953年,全县单季稻58509亩。60年代后除部分高寒、缺水的地区之外,大部分改成双季稻,或豆、稻轮作。至1990年,单季稻只有1.2万亩,豆、稻轮作0.87万亩,早中稻~再生稻0.6万亩。
1484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1949年,山区及平原有近4万亩间作稻,50年代开始逐步改为连作双季稻,60年代以后,间作稻绝迹。
1485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建国前至50年代,除个别用种子直播法育秧外,一般在肥沃的田地培育带蘖水秧,亩播种量40~60公斤。1958年推广湿润秧田育秧;1970年推广5406拌种催芽,实现卷秧化,而后改为温室育秧;1977年推广杂交水稻,培育多蘖壮苗而采用二段育秧;...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