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年份

全部
2144 条
2021年
25 条
2022年
86 条
2023年
2033 条

专题类型

全部
2144 条
专题知识
881条
交通
149条
其他
76条
区域
101条
医疗
61条
基础设施
104条
姓氏
59条
数据统计
218条
景区
225条
植物
2条
民俗
2条
民俗文化
218条
水果
1条
物产
17条
粮食
1条
艺术
7条
药物
8条
货物
1条

颗粒列表

共 2144 条 100 / 143
排序: 唯一号 题名 类型
1486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稻瘟病,危害早稻、晚稻,发病程度因地域品种而异,一般山区比平原、沿海严重。一个当家品种,种植年限长了,抗性衰退就容易发病。如“红410”70年代初引进时,表现抗病力强,到70年代末开始发病,故被淘汰。1983年全县有15个公社81个大队,以...
1487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纹枯病,是全县普发性、重发性病害。早稻以梅雨季节为流行期。1985年全县发病15万亩;晚稻在台风雷雨季节容易蔓延,1984年全县发病10万亩。
1488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晚稻遇到台风暴雨时局部发病。1985年9月下旬,山区社队发病计0.5万亩,1985年9月下旬,全县发病5万亩。
1489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80年代病菌随杂交稻种子的引进由外地传入,1985年初发,其后常年发病0.76~1.95万亩。1990年晚季全县有17个乡镇不同程度发病,面积达3.56万亩。
1490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水稻螟虫有三化螟、二化螟和大螟三种,以三化螟发生最为普遍。螟虫往往造成白穗。1963年全县大面积发生时平均早稻白穗率2.3%,晚稻白穗率4.6%。1974年全县早稻平均白穗率2%,晚稻白穗率1.4%,1978年后发生率减少,1988年有所回...
1491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60年代后,由于使用有机含氮农药,致使稻飞虱成为水稻的主要害虫。1977年晚稻发生面积20万亩,塌圈面积500亩;1983年发生23万亩,塌圈面积180亩;1987年发生15万亩,塌圈面积10亩。
1492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麦类病虫害有小麦锈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虫、粘虫等。
1493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薯类病虫害有甘薯瘟、甘薯丛枝病、蔓割病、甘薯小象鼻虫、卷叶虫、旋花天蛾等。
1494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果类病虫害,龙眼有鬼帚病、荔枝蝽蟓、果蛀虫、金龟子、白蚂蚁、天牛等。荔枝有荔枝蝽蟓、果蛀虫、荔枝瘿螨、木蠹蛾、果实疫病等。其中荔枝蝽蟓曾严重危害荔枝、龙眼的生产。50年代,通过防治一度几乎绝迹,70年代后,数量又明显增多。据1989年调查,...
1495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1953年,开展病虫测报工作。1962年,建立县病虫测报站,并且在黄石、涵江、笏石、新县建立测报点,1979年增设白沙测报点。1987年在北高建立以甘薯小蟓虫为主的测报点。1989年6月建立县植保检疫站,配备植保干部5名,开展检疫工作,防止...
1496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清洁田园,清除烧毁杂草、稻草;挖毁稻根均为清除病虫源的有效措施。自1951年起,每年都发动群众挖掘并烧毁稻根;还用石灰水、西力生(或赛力散)水溶液浸种,进行种子消毒;提倡水旱轮作以破坏病虫生存条件。
1497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主要选用健壮、无病虫种(苗)和抗病虫品种,并进行优化配方肥料、科学管水、适时搁田和合理密植。
1498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50年代初曾发动群众点灯诱蛾、人工捕捉虫体、采集卵块、拔除病株。1958年共发动78万人次,早季点灯诱蛾80万盏次,晚季采集蛹块1200.6万块。
1499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70年代初,以人工饲养青蛙、寄生蜂防治农作物虫害,80年代起,挂放平腹小蜂防治果树蝽蟓,取得明显效果。
1500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选用对口高效低毒农药适时防治。防治病害的农药:西力生、赛力散、稻瘟净、异稻瘟净、克瘟散、富士1号、春雷霉素、稻脚青、粉锈宁、井岗霉素、多菌灵、托布津、波尔多液、代森胺、代森锌。防治虫害农药;六六六、滴滴涕、一六〇五、敌百虫、敌敌畏、乐果、甲...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