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年份

全部
334 条
2023年
334 条

实物类型

全部
334 条
山脉
114条
湖泊
32条
泉水
8条
河流
141条
洞穴
12条
其他
17条
山谷
10条

颗粒列表

共 334 条 13 / 23
排序: 唯一号 题名
181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 类型: 山谷
意为吉祥丛林滩,位于玛曲县西南90公里处的河谷地带,著名的齐哈玛黄河吊桥就在此横跨南北,成为甘、青、川三省交界的交通咽喉。此地山青水秀,被称为玛曲县的“小江南”。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乃日玛寺院就建立在面临黄河的东北岸,呈梯形扩展,与河南岸的齐...
182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山脉
达里加山:位于甘加乡境内,东连曲奥巴楞山(海拔4080米),与太子山一脉相承,是夏河县与青海省循化县的界山。主峰座落在甘加著名的白石崖夷平面上,海拔4636米,为夏河第一高峰。雪线以上山势陡峻、岩石裸露,常年积雪,气候无常,雪线以下植被良好...
183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山脉
太子山:西愈土门关,沿卡加道、佐盖多玛进入卓尼县和临潭县,绵亘数百里,是夏河县与临夏州的天然分界线。主峰为卡加道乡境内的母太子山(阿乃玛玛),海拔4332米,为夏河境内第二高峰,北可望河州城,南抵合作镇,西与甘加达里加山对峙,东与卓尼白石山...
184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山脉
腊利大山:位于县境东部佐盖多玛、佐盖曼玛夷平面,为太子山左支余脉,是本县与卓尼县的界山。整条山脉呈东西走向,主峰冬日阿,海拔3802米。山势不高,呈丘陵状,水源充沛牧草优良,为佐盖多玛、佐盖曼玛两乡之夏季牧场。
185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山脉
完青卡:位于夏河县科才乡,属西倾山支脉,从碌曲县挺入,延伸至青海泽库县,为甘、青界山。山体魁伟,属典型的高山草地型。高峻部分,有古冰川地形遗迹。主峰克其合杂,海拔4395.9米。
186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山脉
大日合卡:位于夏河县桑科乡,属西倾山支脉,为甘、青省界。地下水比较丰富,北麓为大夏河发源地。主峰阿热加德合,海拔4270.9米。
187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山脉
阿姨山:位于夏河县王格尔塘乡大夏河畔,海拔3698米。山体轻盈秀丽,如亭亭玉立之少女。山上遍布杉、杨、灌木,葱郁滴翠,矿产以铜为主,伴生有金、银、钨、铁、铋、硫等。
188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山脉
阿米方日雄居于麻当乡和王格尔塘乡之间,海拔分别是4004米和3958米,与阿姨山遥遥相望。海拔3500米以下为森林覆盖,植被良好,以上则水土流失严重,基岩裸露,呈现灰白色。
189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山脉
阿米亚日:二山雄居于麻当乡和王格尔塘乡之间,海拔分别是4004米和3958米,与阿姨山遥遥相望。海拔3500米以下为森林覆盖,植被良好,以上则水土流失严重,基岩裸露,呈现灰白色。阿米亚日山脚下的 “达尔藏”湖是夏河县风景优美的游览佳境。
190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山脉
九甲山:以“阿米九干”和“甲莫”二山合称,位于夏河县九甲乡来周村后,海拔3401米,山势险峻,断壁绝崖,奇峰迭出,松柏苍翠。谷底和崖顶绿树间,时而显露出红墙黄瓦,相传为拉卜楞寺高僧静修处,“文革”中遭到破坏,但山上的松林保护完好,景色秀丽,...
191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山脉
卧象山:位于县郊西北隅,海拔3408米,山体酷似一头卧象,头西尾东,拉卜楞寺环建其怀抱之下,山与寺珠联璧合,浑然一体。“象身”前半部青草丛生,后半部则较稀疏,呈银灰色土石山脊。山头上建有“塔尔哇泽日绰”(静修寺),相传为三世嘉木样所建,每年...
192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山脉
大林棵:位于县城东西南,海拔3410米,为拉卜楞风景林区,山势上陡下缓,呈二阶台状。山上松林茂密,郁郁葱葱,四季苍翠,与对面拉卜楞寺的金瓦红墙辉映。林木面积为1200亩,均为纯云杉,是由第一世嘉木样在1709年建寺之时倡导栽植,后世寺主精心...
193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山脉
小林棵:位于王府对面,毗连大林棵,海拔3500米。1940年,五世嘉木样规定三千寺僧每人每年植树50株的任务,历时7年,成林400亩,始称“小林棵”。由于林密草茂,苔绿菇鲜,四季游人不绝。正面坡上建有面积约500平方米的晒佛台,每年正月十三...
194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山脉
曼达拉山:位于县城河南,海拔3050米,坡势陡峭,是县级机关单位职工开展登山运动的主要活动地点。山坡阳、阴面植被区别明显,阳面砂土覆盖,芨草稀疏;阴面土质肥沃,野灌遍布,间有小片松林生长。1985年,曼达拉山被列入县城“南山造林工程”的重点...
195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山脉
觉姆山:屹立于县城河北,海拔3212米,因山顶有一尼姑小庵而得名。山体中部突凸,两边合陷一条深槽,上半部由于常年雨水冲涮,植物不存,片岩和砂岩裸露,下半部为深达数丈的黄土覆盖。拉卜楞镇民居依山修建,鳞次栉比。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