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年份

全部
184 条
2022年
184 条

实物类型

全部
184 条
动物
105条
植物
50条
其他
4条
山川
12条
河流
13条

颗粒列表

共 184 条 4 / 13
排序: 唯一号 题名
46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 类型: 动物
蜗牛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大蜗牛科。壳呈低圆柱形,右旋或左旋。头部显著,触角 2对,后1对顶端有眼。分水、旱两种,旱蜗牛栖息于潮湿早地或植物之上,水蜗牛寄居于浅水石壁上。
47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 类型: 动物
水蛭又名蛭,环节动物门,蛭纲,俗称蚂蝗,有毒。体扁长,黑绿色,尾端有吸盘,雌雄同体,害虫。生活于池沼或水田之中,吸食人、畜血液。
48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 类型: 动物
蚯蚓毛足纲,寡毛目,益虫。通称曲蟾,穴居生活。体管状,柔软色红,环节上有刚毛。体能疏土,粪能肥田,肉为优质鸡饲料。药名地龙,项白者佳。
49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 类型: 动物
大鸨又称地鵏。形似雁。体长1米。背部具黑色和黄褐色斑纹,颈部淡灰色。在县内属过路杂食性鸟。量极少。1983年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50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 类型: 动物
金雕体大约1米,暗褐色,头顶羽色金褐。居留鸟。栖山区,巢于悬岩大树,性猛力强,捕食鸠雉、野兔等。量少。1983年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51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 类型: 动物
苍鹰体长约50厘米。头部黑色,上体苍灰色。下体灰白,布暗灰色横斑和近黑色羽干纹。居留鸟。栖山林,捕食鼠类、野兔。量极少。1983年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52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 类型: 动物
鸳鸯,雄鸟体长40余厘米,雌鸟稍小。羽毛绚丽,最内两枚三级飞羽扩成扁形而竖立。 春季经本县飞往北方繁殖,秋季经此地到南方越冬,每年4至5月和9至10月,子午岭林区水库、塘坝中常可见到。1983年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53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 类型: 动物
雕鸮俗称猫头鹰,体长约0.7米。喙黑色,耳羽显著。背部羽毛暗褐,带黄色斑纹。 喉部白色,下体淡褐到微黄而散缀横斑。居留鸟。夜间活动,主食鼠、兔,兼食蛙、鸟或爬行动物。量少。1983年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54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 类型: 动物
红角鸮俗称夜猫子、信猴。体长20厘米。上体大多灰褐色,布黑褐色细纹。耳羽延长突出。夏候鸟。栖息山地,营巢树洞中。昼伏夜出,主食昆虫。啼声响亮。1983年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55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 类型: 动物
乾隆二十八年(1763)、民国14年(1925)《正宁县志》均载县境有虎。1957年前,县民在子午岭老林区中段的老虎沟见到老虎。1958年后,虎踪绝迹。
56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 类型: 动物
金钱豹俗称豹子。体褐黄色,密布圆形或椭圆形黑褐色斑点或斑环,状似古钱,故名 “金钱豹”。腹面白色,杂有黑色斑点。喜隐伏大树。主食中、小型草食兽类。分布子午岭林区,原多见,现近绝灭。1983年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57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 类型: 动物
小灵猫亦称花面狸、白额灵猫。大如家猫,四肢较短,体背灰棕色。从鼻端至头顶及眼眶上下各有一条白纹,栖息山林,善攀援,多在夜间活动。食小鸟、昆虫、树木果实及谷物。分布于子午岭林区。1983年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58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 类型: 动物
水獭半水栖兽类,体长70厘米~75厘米,尾扁平,长50厘米。头扁、耳小、脚短、趾间有蹼。毛短而软密,有光泽。栖息水边,善游泳。常在夜间活动,食鱼、蛙、蟹和水禽。分布于子午岭山间溪流河滩处。1983年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59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 类型: 动物
狼形似犬。体瘦,尾垂,吻尖,口阔,眼斜,耳竖立。毛色随产地而异,通常上部黄灰色,略混黑色,下部带白色。栖息山地和林区。性凶顽,袭击各种野生中、小动物及家畜家禽,有时也伤人。1960年代前较多,1970年代后明显减少,是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
60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 类型: 动物
赤狐又叫狐狸、草狐,俗称狐子。体长约70厘米,尾长约45厘米。毛色变化大,一般呈赤褐色或黄褐色。栖息森林、山区。居树洞或土穴中,晚出觅食,天明始归。杂食小型鸟兽、昆虫、两栖类、爬行类及野果。量少。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