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列表

共 5853 条 380 / 391
5686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文字介绍了莆田县的科技项目规划管理历史和现状。从1960年开始,科技项目规划管理由不同的机构负责,如县科委、县科协和县计划委员会。规划管理原则是根据需要性、创造性、合理性和可能性的原则,进行项目规划和组织实施。
5687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文字介绍了莆田县对科技成果的管理工作,包括成果鉴定、登记、上报和归档等方面的规定和实施情况。
5688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文字介绍了莆田县的科研经费管理情况,包括经费来源、使用规定和合同签订等方面的内容。
5689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文字介绍了莆田县对科技人才的管理工作,包括职称评定、职务聘任、人才流动和专业技术干部待遇等方面的内容。
5690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莆田早在陈时即有儒医,但民国时期医疗机构规模小、药品短缺,只能为少数人提供服务。1949年政府接办医疗机构,大力开展卫生防疫工作,消灭了霍乱、鼠疫、天花等烈性传染病。1958年后,建立健全了各类机构,乡镇建立了卫生院,行政村建立了...
5691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在宋代,建安济坊、安养院以照顾疾病和老年人。清末,外国教会团体在莆田建立医院和诊所。民国时期,建立了红十字会分会和县立医院。建国后,医院进行改革,并成立各种卫生机构。
5692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莆田县医院是综合性医院,历史悠久,床位和科室不断增加,设备不断更新。1990年,全院职工总数558人,其中卫技人员452人。医院占地面积27亩,共有大小院舍41座,建筑总面积27814平方米。
5693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1951年,各区设卫生协会分会负责全区的医疗、卫生、防疫、保健工作。1952年,各区建立卫生所。1958年,农村各联合诊所、卫生所、个体开业医大联合,全县成立6所人民医院、8所保健院和36所管理区保健院。1965年,撤区并社,全县...
5694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建国初期,城厢、涵江两镇的街道居委会各设一名不脱产卫生员,由镇卫协会领导。1956年开始培训保健员,每村一名。1969年,大部分大队建立合作医疗站,配备2-3名医务人员。1984年合作医疗站改称行政村卫生所,医务人员经过考核定为“...
5695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莆田县的其他医疗机构,包括工厂医务室、中学医务室、农(茶)场医务室、精神病疗养院和盐场职工医院。这些医疗机构在当地医疗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当地居民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
5696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莆田县的私人诊所历史悠久,自清末至民国时期,城镇和集镇都有私人医院和诊所。1951年后,私人诊所实行联合。1979年改革开放后,又出现一些私人开业医。1982年后,经过考试考核审批,全县共有287个体开业医。
5697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莆田县的中医历史悠久,历代有许多医学、药学著作流传至今。民国时期受到歧视,但建国后政府重视中医工作,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进修、函授、师带徒等活动。全县医疗卫生系统中的医务人员以西医为主。
5698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莆田县中医历史悠久,多为世医、儒医、以师带徒。民间医生多用中药、针灸等疗法。历代有许多医学、药学著作流传。民国时期中医受到歧视,但建国后政府重视中医工作,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1990年全县有中医药卫技人员338人。
5699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1949年前,莆田县西医分为英美派和德日派两大派系,处方和用药剂量有所不同。西医传入后,培养了一些医务人员,开展了各种手术。建国后,西医有较大的发展,可进行各种手术和新技术应用。1990年,全县卫生技术人员中有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
5700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中西医结合始于1951年,县级医疗机构逐步发展为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性医院。1971年,县医院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治愈率达100%。县医院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腹症的病人达8000多人次,手术率明显下降,治愈率和好转率显著提高。...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