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篥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阿克苏史话 /《丝路龟兹行》》
唯一号: 320935020210001912
作品名称: 筚篥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34/001
起始页: 0126.pdf
分类: 器物
分类号: J632.2
主题词: 筚篥-奏法

作品简介

克孜尔石窟38窟《天宫伎乐图》上绘有两支筚篥,库木吐拉石窟13、16、24、46窟中也都有描绘。按筚篥原为古代龟兹语Pi-li的译音,所以在汉文典籍上有多种不同写法。如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称“屠觱”,宋何承天《纂文》称“必栗”,《隋书》称“筚篥”《通典》称“悲篥”,有些典籍中又写作“觱篥”,并明,确指出,筚篥是龟兹固有乐器。《乐府杂录》称:“觱篥者,本龟兹国乐也,亦名悲篥。”唐代诗人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称:“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有些书虽说得不够明确,终也离不开龟兹这一路线。如陈旸《乐书》载:“觱篥,一名悲篥,一名笳管。羌胡龟兹之乐也。”令狐揆《乐要》(《事物纪原》引)说:“筚篥出于胡中,或出龟兹国也。”留存在龟兹壁画上的筚篥都是七孔,而在中原和日本留存的筚篥却都九孔,说明筚篥传入中原后已被改造成九孔。 筚篥曾有竹制、木制、银制、骨制等种类,在龟兹地区最初可能用芦管制成,现在新疆维吾尔族中流行的“巴拉曼”,仍然用芦苇制成,保持古代龟兹筚篥形制,与木制、竹制等管子相比,音乐略带沙哑,更具有塔里木盆地地方特色。现在维吾尔语称巴拉曼为“皮皮”,即簧片之意,因其在管身的首部加工为簧片,簧与管在一体。据史密脱《藏德字典》(1841年版)中说,在古代藏语中的Pi-Pi是指管笛类乐器,而维吾尔语把巴拉曼也称为“Pi-Pi”(皮皮),表明维吾尔先民与藏族先民之间的密切关系。现在巴拉曼乐器用于维于尔族的各种歌舞活动中,在维吾尔族的古典乐《十二木卡姆》内巴拉曼常担负“琼拉克曼”(即大典)部分的散序演奏,这是继承古代龟兹乐传统的佐证。

知识出处

阿克苏史话 /《丝路龟兹行》

《阿克苏史话 /《丝路龟兹行》》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阿克苏地区的历史地名、地质演变及资源特点、龟兹的原始社会、忠诚的龟兹王丞德、延绵千年的龟兹诸王等。新疆阿克苏地区在历史上是西域古龟兹、姑墨国所在地,也是联结人类发祥地印度两河流域、古埃及、希腊、罗马和中国中原,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上的政治、经济、军事、贸易中心区。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阿克苏特有的古代西域宗教、文化、民俗、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历史积淀,也使这块神秘美丽的地方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情系魂萦的一片热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