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首箜篌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阿克苏史话 /《丝路龟兹行》》
唯一号: 320935020210001911
作品名称: 凤首箜篌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34/001
起始页: 0124.pdf
分类: 器物
分类号: J632.38
主题词: 箜篌-奏法

作品简介

在历代汉文典籍有关龟兹乐的记载中都无凤首箜篌,但在克孜尔石窟38、80窟,森木塞姆石窟43窟中都有凤首箜篌。被誉为音乐家合唱洞的克孜尔石窟38窟壁画上14组28人中竟有二人持凤首箜篌。事实表明,这种乐器已是龟兹乐中的重要乐器。 凤首箜篌因其在琴首有凤啄图形而得名,又因它的特征是共鸣体在下部,呈竖式,再伸出弦杆,形似弓状,故又称为弓形箜篌。这种乐器源于南亚,是古代印度盛行的乐器,经犍陀罗传入龟兹,然后再传入中原。 凤首箜篌随着佛教传入龟兹后,龟兹人对弓型箜篌即进行了较大的改造,首先把十四根弦改为十根弦,在龟兹壁画中所见到的都是十根弦,未见十四根弦的。同时演奏方法也从原来的单手拨奏改为双手拨奏,这不仅在龟兹壁画中有充分反映,同时被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从库车东北23公里昭怙厘大寺遗址中带走的舍利盒乐舞图上的弓形箜篌也是双手拨奏姿态。而在乐器构造上,龟兹流行的弓型箜篌的统杆比印度的长。从壁画上还可看出它的共鸣箱有匏类和皮囊两种,并且形制式样很多。尽管在《隋书》、《唐书》、《通典》等书内都把凤首箜篌列为天竺乐特有乐器,实际在龟兹石窟内壁画上凤首箜篌数量甚多,被龟兹乐师改造过了的凤首箜篌在龟兹地区已是很普及的乐器。

知识出处

阿克苏史话 /《丝路龟兹行》

《阿克苏史话 /《丝路龟兹行》》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阿克苏地区的历史地名、地质演变及资源特点、龟兹的原始社会、忠诚的龟兹王丞德、延绵千年的龟兹诸王等。新疆阿克苏地区在历史上是西域古龟兹、姑墨国所在地,也是联结人类发祥地印度两河流域、古埃及、希腊、罗马和中国中原,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上的政治、经济、军事、贸易中心区。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阿克苏特有的古代西域宗教、文化、民俗、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历史积淀,也使这块神秘美丽的地方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情系魂萦的一片热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