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大桥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阿克苏地区交通志》
唯一号: 320935020210000702
作品名称: 阿克苏大桥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22/001
起始页: 0131.pdf
分类: 道路
创建时间: 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
分类号: U448
主题词: 桥-建筑设计

作品简介

阿克苏大桥,位于314线1017.7公里处。在桥的上游两公里处,筑有分水闸,分成两条河流。西为老大河,东为新大河,因此分两处建桥。 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为消灭阿古柏侵略军,左宗棠命部下刘锦棠率部7万余人进军喀什葛尔,因阿克苏河水流急,军粮运输困难,所以在河上修建渡口和木桥。两年后,在新大河现桥址下游约1公里处,建造1座9孔10米的木桥。桥下部均系木垛压枝桥台,桥面宽5米。深水地段设约300米宽的渡口,在现桥址下游老大河上则设约600米渡口,依靠渡船维持交通。 民国30年(1941年),阿克苏筑路委员会主持兴建老大河桥,选定在原桥上游500米处。由苏联工程师设计,省公路局派技术人员参加施工,翌年4月建成。该桥设计为14孔木桥,中段每孔为9米,边段每孔7.5米,全长124米。下部为双排桩排架式墩台,上部为简支梁下架托梁,载重苏联H-8级。 在老大河木桥即将竣工时,新大河木桥随即开工。新大河桥设计为34孔,中央共32孔,每孔12米;边孔各1,每孔5.5米;全长397米。下部为双排桩墩台,上部为空腹式八字撑架。桥面宽6米,设有避车台。河床用卵石档,铺成羽毛层护底。桥头修有片石压枝导流坝,计长2100米(含老大河木桥),载重苏联H-8级。民国33年(1944年)冬建成通车。 1952年8月,阿克苏新大河木桥被洪水冲毁9孔,在阿克苏专署主持下,动员民工千余人,修建了木桥,长108米。 1957年4月,自治区公路局批准并拨养路费投资90.4万元,重建阿克苏大桥。其中老大河木桥设计为17孔7米,全长124米。下部系单排桩,中间设两个框架,上部为简支叠梁。新大河木桥为8孔8米+21孔7米+26孔6米,全长376米。下部系单排桩墩台,中间设5个框架墩,上部为简支梁。两桥桥面宽均为7米,两侧各设0.5米宽人行道,荷载标准汽﹣8级。 修建两桥的任务,由交通厅第一工程队桥工区承担,于1958年4月竣工交付使用,每米造价1808元。 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阿克苏河两座木桥已不适应交通量日益增长的需要。为此,自治区交通厅决定,调桥梁工程队重建阿克苏大桥。新、老两河大桥于1965年6月开工,翌年8月竣工交付使用,经验收评为优质工程。两桥设计为:新大河桥1孔16.5米+16孔16.8米+1孔16.52米,长304.84米;老大河桥1孔16.52米+3孔16.8米+1孔16.52米,长86.44米,合计总长 391.28米。基础均系钻孔灌注桩,桩深入河床14米,墩台为双柱式,上部为简支梁预制T形梁。桥面宽7米,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两侧各设0.5米宽人行道。荷载标准汽﹣13级、拖﹣60级。有255米长的混凝土板曲坝与旧坝相接。养路费投资166.8万元,每米造价4263元。

知识出处

阿克苏地区交通志

《阿克苏地区交通志》

出版者:人民交通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大事记、附录,主要内容有交通地理、古道、机构、公路、航空运输、渡口运输、交通工业、职工队伍与行业组织等,记述了阿克苏地区交通事业的发展状况。促进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各族人民的团结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对建设新疆、重点发展南疆起到了“先行官”的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