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石窟大像窟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唯一号: 320935020210000538
作品名称: 克孜尔石窟大像窟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20/001
起始页: 0308.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879.25
主题词: 克孜尔石窟-美术考古

作品简介

大像窟属中心柱窟的一种,因窟内置立大塑像而故名。大像一般立于中心柱前壁正中。它在形制布置上稍异于中心柱窟,主要是突出地安置大立像,并扩大后室。克孜尔石窟中的大像窟数量少,仅有8个,即第47、48、60、70、77、136、139、148窟;除136、139、148窟地处谷东区外,其余均在谷西区。各大像窟中的大立像早已无存,现仅在壁画上残存有规律地排列着众多固定大像的凿孔。 大像窟多有高大的主室和后室,主室高一般在5米以上,最高达16.5米,均为纵券顶。第60窟主室面积最大,达94平方米左右。后室多低于主室,面积亦多小于主室,多为横券顶,仅第77窟为梯形顶,都凿有大型涅槃台和砌有列像台。第47窟是最高的大像窟,主室高16.5米,长7.9米,宽7.6米;后室高6.3米,长(横)10米,宽(纵)4.5米。 第一阶段中的大像窟一般无前室,只有主室、后室和中心柱三部分。其形制,以第47窟为典型。 第二阶段的大像窟,形制略同于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中心柱窟采用第一阶段大像窟的布局更为近似,如第77窟;出现后室低窄的大像窟,如第139窟。 第三阶段大像窟的主室已大部塌毁,观遗迹,可知中心柱已废除。原来大立佛中部以上紧贴崖面塑造,崖面下部向内凿出横的长方形低窄的后室,原大立佛塑像的腿脚部位成为主、后室的分界,明显有别于一、二阶段。佛教徒进入窟内,不再右绕中心柱礼拜,而是右绕大像礼拜。它和阿富汗巴米羊东、西两大立佛窟的布置极为相似。以第70窟和第148窟较为典型。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龟兹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华发号主编的龟兹文化的内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通俗、可读性强的语言,对龟兹文化的形成、发展、作用和历史价值等作出较为系统的分类和记述,随着龟兹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成果的运用,打造龟兹文化品牌工程必将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从而推动地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文化旅游事业的新发展,内容包含了地理,经济,政治,都护辖治,宗教,文化艺术,石窟艺术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