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丰寺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唯一号: 320935020210000532
作品名称: 法丰寺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20/001
起始页: 0223.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878.6
主题词: 寺庙-文化遗址-中国

作品简介

法丰寺,据唐代僧人僧祥的《法华经传记》称:公元5世纪上半叶时,出生于敦煌的一位姓竺的百姓,出家后被名为法丰,因其信佛教,所以一般称其为释法丰。有一年,即以僧侣身份,前往龟兹游览,适遇当地人民正在重修一旧寺,他即前往帮忙,因其出力较多,寺成后,众僧即推举其为该寺僧正,并以其法名为寺名。当时寺院,等级制度甚严,释法丰为僧正后,自以为大权在握,可以为所欲为,出入取物都不按律藏制度。为了更多的损公肥己,发展到克扣本寺僧侣的应有供应,遭到众僧的不满和反对。不久,法丰病死。据传说,称他亡入饿鬼群中,整夜嚎鸣。其弟子宝慧,听出是法丰声音,问他缘由,他哀求说:“由于我生前贪财,暗减众生之食,所以沦为饿鬼,甚感困苦难堪,请给于帮助。”于是法丰的原有弟子们,忙写《法华经》予以超度,并广为布施,才使法丰于阴间免受饿鬼之苦。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龟兹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华发号主编的龟兹文化的内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通俗、可读性强的语言,对龟兹文化的形成、发展、作用和历史价值等作出较为系统的分类和记述,随着龟兹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成果的运用,打造龟兹文化品牌工程必将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从而推动地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文化旅游事业的新发展,内容包含了地理,经济,政治,都护辖治,宗教,文化艺术,石窟艺术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