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昭怙厘大寺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唯一号: 320935020210000525
作品名称: 东西昭怙厘大寺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20/001
起始页: 0221.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878.6
主题词: 寺庙-文化遗址-中国

作品简介

东西昭怙厘大寺,在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突出记载这座名闻遐迩的大寺称:“荒城北四十余里,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蓝,同名昭怙厘,而东西相称。佛像庄饰,殆越人工。僧徒清肃,诚为勤励。东昭怙厘佛堂中有玉石,面广二尺余,色带黄白,状如海蛤,其上有佛足履之迹,长尺有八寸,广余六寸矣。或有斋日,照烛光明。”这所唐代著名的昭怙厘大寺实际早已存在,原即南北朝时期的致隶蓝,即雀离大寺。《出三藏记集·比丘尼戒本所出本末序》称:“北山寺名致隶蓝五十僧。”这里的致隶蓝,即雀梨寺的同名异译。梁《西域记》载:“龟兹国北四十里山上有寺,名雀梨大清寺。”梁《高僧传》卷2指出:“什(鸠摩罗什)在胎时,其母慧悟倍常,闻雀梨大寺名德既多,又有得道之僧,即与王族贵女德行诸尼,弥日设供养,请斋听法。” 根据考古发掘,东西昭怙厘大寺及其近旁的苏巴什古城,规模宏大,在库车县北约23千米,位于北山南麓(指雀离塔格山——引者)有铜厂河(指库车河——引者)流贯其间,遗址即分布在河两岸起伏不平的土岗上。其中河西遗址南北长685米宽170米,遗址上建有三座土坯塔,北塔建于遗址北部土岗上,东临河床,塔身方形,土坯垒砌,分四级,基部宽27米,顶部宽5米,通高13米。在塔的北面及南面均有佛洞环绕。中塔建于遗址中部土岗顶端,塔身方形,土坯垒砌。塔分五级,基部下宽22.5米,顶宽2米,通高13.2米;在塔基南面有一斜坡走道,宽3米,坡长14米。南塔建于遗址南部,塔基方形,土坯垒砌,分五级。塔基宽16米,顶宽3米,通高11.1米。在河西遗址南头有小城(指苏巴什古城——引者),城内以塔庙为主,间有少量附属建筑。河东遗址南北长535米,东西宽146米。其三亦有三塔,北塔建于遗址北部,地势最高;该塔方形,土坯垒砌,分三级,基宽15米,顶宽1米,通高8.6米。中塔建于中部土岗顶上,塔身方形,土坯垒砌,分三级,基宽10米,顶宽5.5米,通高9.4米。此外,在河东遗址北头有一段残长78米的南北墙;在河东遗址南头,南塔东面隔一干沟,有一排东西向的三个佛洞,其西侧有两排南向破房,中间形成一走道,从此沿小路可抵遗址北端。在寺区及古城内曾出土东汉五铢钱,六朝的梁女钱、宋小五铢钱、唐代的“开元通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等钱,还有自公元5世纪至8世纪间流通于龟兹的小钱,这就可知这个遗址早在东汉或东汉以前就已存在,于魏晋16国及南北朝时代不断扩大,至唐朝更盛。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龟兹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华发号主编的龟兹文化的内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通俗、可读性强的语言,对龟兹文化的形成、发展、作用和历史价值等作出较为系统的分类和记述,随着龟兹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成果的运用,打造龟兹文化品牌工程必将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从而推动地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文化旅游事业的新发展,内容包含了地理,经济,政治,都护辖治,宗教,文化艺术,石窟艺术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