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艾炼铁遗址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唯一号: 320935020210000490
作品名称: 阿艾炼铁遗址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20/001
起始页: 0096.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878.5
主题词: 作坊-文化遗址-中国

作品简介

位于库车河与阿艾河汇流处,距库车县城100余千米,距可可沙炼铁遗址2千米。沿阿艾河口溯流北上2~3千米,北岸阿肯里克山下的古炼铁渣堆不时出现,主要分为东西两处遗址:东址东距阿艾煤矿2千米,傍阿肯里克山麓分布东、西、中三大堆矿渣,其中中矿渣堆最大,平面为三角形,底边宽30米,高30米,矿渣一直向河边延伸100米,积厚愈下愈薄。西址从东炼铁遗址西行四五百米即可见漫山遍野的矿渣堆,东西长约600~700米,宽约30~50米,积厚3~4米。在此采集到红陶片、石磨片、弯拐陶瓴(鼓风管道)等,其陶瓴残长26厘米,口径4.5厘米,与传世的汉代“灞陵过氏瓴”形制相同。矿渣中夹杂大量煤核。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篇》引《释氏西域记》载:“屈茨北二百里有山,夜则火光,昼日但烟,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铁,恒充三十六国用。”即指此地。“夜则火光,昼日但烟”表明这里冶铸工人夜以继日进行生产;“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铁”表明这里冶铸工人已掌握了以煤冶铁的先进技术;“恒充三十六国用”表明这里冶铁业很发达,产品质量也很好,不但能保证本国各地市场,而且远销周围各国。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龟兹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华发号主编的龟兹文化的内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通俗、可读性强的语言,对龟兹文化的形成、发展、作用和历史价值等作出较为系统的分类和记述,随着龟兹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成果的运用,打造龟兹文化品牌工程必将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从而推动地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文化旅游事业的新发展,内容包含了地理,经济,政治,都护辖治,宗教,文化艺术,石窟艺术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