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艾石窟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龟兹学研究 第二辑》
唯一号: 320935020210000376
作品名称: 阿艾石窟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18/001
起始页: 0155.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879.2
主题词: 石窟-美术考古-中国

作品简介

阿艾石窟,近些年,在阿艾古城附近西侧的山谷内,又发现了一座开凿于8世纪的石窟,俗称“阿艾石窟”。石窟依山开凿,窟口以外遗迹坍塌,在积土中发现一些壁画残块、泥塑残件和石雕坐佛等遗物。窟内为方形窟室,中央置坛基,纵券式顶,室内进深4.6米,横宽约3.4米,中脊高约2.5米,中央方形坛基残高约0.5米。这座汉僧主持的礼拜佛殿内的四壁保存有约15平方米的壁画和大量可识读的墨书汉文题记和题榜20余处,其题材、内容和壁画风格均接近库木吐喇石窟汉风壁画的风格,如残存经变画中的“十六观”局部,以及药师琉璃光佛、卢舍那佛、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和券顶满绘跏趺的千佛①。 值得注意的是两侧壁的立佛和菩萨间保存着清晰可读的汉文墨书题记。如“清信佛弟子寇庭俊敬造卢舍那佛”、“清信佛弟子寇庭俊敬造药师琉璃光佛”、“梁信敬造十方佛一心供养”、“妻白二娘造七佛一心供养”、“李光晖造十方佛一心供养”等等。这些不同姓氏的供养人题记,表明了开窟造像建寺的经济资助者,显然是来自安西府治下的汉族善男信女。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阿艾古城及附近采矿、冶炼、铸造遗址的时代,以及驻屯者的成分应是龟兹镇军的官兵和汉族的百姓。 我国的汉传佛教本是从西域传入内地的,经过传布的演变,已融为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东西文化的交流又反传西域,南北朝和隋唐的汉传佛教随着汉人的不断定居西州、北庭、安西地区,对其他民族地区的西域本土佛教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安西府治下的龟兹地区也为汉传佛教驻足的地区,早在入唐之前就已有汉传佛教和汉僧、汉寺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曾记载玄奘路过龟兹,已见“有高昌人数十于屈支出家,别居一寺,寺在城东南”。 入唐以后,汉族军民云集,最多时达数万人口,促使开窟建寺活动的盛兴。今库车县库木吐喇石窟寺,即是安西时代汉僧、汉寺最多的一处集聚地。公元727年,慧超求法途径此地曾记载道:“从疏勒东行十日,至龟兹国,即是安西大都护府,汉国兵马大都集处..,且于安西有两所汉僧主持,行大乘法,不食肉也。大云寺主秀行,善能讲说。先是京中七宝台僧。大云寺都维那名义超,善解律藏,旧是京中庄严寺僧也。大云寺上座名明恽,大有行业,亦是京中僧。此等僧,大好主持,甚有道心,乐崇功德。龙兴寺僧名法海,虽为汉儿,生安西,学识人风,不殊华夏”②。

知识出处

龟兹学研究 第二辑

《龟兹学研究 第二辑》

出版者:新疆大学出版社

本书所选论文分为“大家论坛”、“历史研究”、“考古探秘”、“佛教石窟”、“文化艺术”、“史料研究与情报”六个部分。新疆龟兹学会成立已三年有余了。三年来新疆龟兹学会抓了三件事:一是每年召开一次“龟兹学学术研讨会”。二是编辑出版新疆龟兹学会学术刊物《龟兹学研究》。三是进行《龟兹学概论》的编撰工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