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古孜巴什古城遗址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龟兹学研究 第二辑》
唯一号: 320935020210000358
作品名称: 通古孜巴什古城遗址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18/001
起始页: 0144.pdf
分类: 正文
分类号: K878.3
主题词: 古城遗址(考古)-中国

作品简介

位于新和县城西南约44公里,地处新和、沙雅二县交界的荒漠中。调查实测表明,古城建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50、南北宽约230、周长960米。墙垣厚约3米,残高约6米,构筑结构方法不统一,基部为夯筑,中部为夯筑和土坯垒砌相结合,尤其北墙垣保存修补和改建遗迹。夯筑部分,夯层厚50~60厘米,夯土内含兽骨、夹砂陶片。墙垣上半部垒砌的土坯规格有二种,长45、宽24、厚10厘米或长35、宽10、厚7厘米,其中南部墙垣为红柳夹土坯的建筑结构,即一层红柳枝一层土坯垒叠,有六层红柳,间厚20~35厘米。 古城四角均有向外伸出的垛墙或角楼建筑,现呈圆角方形,长、宽约6米,残高约6米。墙垣外附有马面建筑,东、西墙各置有4个,南墙因置有较长的瓮城门建筑而置3个,北墙置有2个。马面基长5、宽4米,顶部长3、宽2.5米,残高约6米。南北墙垣的中部各建瓮城门一座,北瓮城门长约30、宽约12米,大门朝西开。瓮城内的高台上残存有房屋的建筑基址,成为全城的制高点。南瓮城门为土坯垒砌,大门朝东开,要比北瓮城门建筑规模小。城内泛碱,有多座红柳沙丘,地表散露出夹砂红陶、琉璃釉陶的缸、瓮、罐、钵、盆,铺地的方砖、残铜、铁、石等器物,城内西部的大坑剖面暴露出厚达1米的马粪、谷杆、麦秸的文化层。历年出土的可供断代的遗物主要有陶器、钱币、织物和汉文文书等。

知识出处

龟兹学研究 第二辑

《龟兹学研究 第二辑》

出版者:新疆大学出版社

本书所选论文分为“大家论坛”、“历史研究”、“考古探秘”、“佛教石窟”、“文化艺术”、“史料研究与情报”六个部分。新疆龟兹学会成立已三年有余了。三年来新疆龟兹学会抓了三件事:一是每年召开一次“龟兹学学术研讨会”。二是编辑出版新疆龟兹学会学术刊物《龟兹学研究》。三是进行《龟兹学概论》的编撰工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