羯鼓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唯一号: 320935020210000330
作品名称: 羯鼓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15/001
起始页: 0399.pdf
分类: 器物
分类号: J632.52
主题词: 民族乐器-乐器-中国

作品简介

羯鼓是龟兹乐中代表乐器之一。在库木吐拉石窟68窟壁画中有描绘,汉文典籍中对羯鼓有不少记载。杜佑《通典》卷144载:“羯鼓,正如漆桶,两头俱击。以出羯中,故号羯鼓,亦谓之两杖鼓。”南卓《羯鼓录》称:“羯鼓,出外夷。以戎羯之鼓,故曰羯鼓,其音主太簇一均,龟兹、高昌、疏勒、天竺部之乐也。”所称羯人,实即古代月氏人,月氏人曾居敦煌、祁连间,于公元前174年前后西迁伊犁河流域时,曾经过罗布泊、焉耆、龟兹、阿克苏一带,并留有不少月氏人在这一带耕牧,所以龟兹又称月氏,而《大唐西域记》把龟兹称为屈支,这个屈支实际也是月氏的同名异译,由是羯鼓也就成为龟兹人的乐器。原先漆桶似的羯鼓,其下还承之以牙床,即把羯鼓放在木座上,用两棍敲击,声音很高。唐代羯鼓常用于独奏,“其声焦杀鸣烈,尤宜促曲急破。作战杖连碎之声。又宜高楼晚景,明月清风破空透远”。而且能奏出“太簇一均”的声音,其代表乐曲有《耶婆色鸡》等①。可知盛行的还是龟兹乐曲。唐玄宗喜好击羯鼓为戏,称其鼓为“八音之领袖,诸乐不可比”。唐代宋璟赞称唐玄宗打击鼓的技术说:“头如青山峰,手如白雨点。”唯到宋代羯鼓已“上无带、下无座”了。原来羯鼓两面蒙皮,用两杖分击鼓的两面。到了宋代已形成一面蒙皮,《续文献通考》记载的羯鼓形制已是“鼓用铁为圈,单皮复之。每十五人聚击,女子亦然。腊月羯鼓声益喧”。已与唐代不同了。 《通典》中说唐代西域还有“正鼓”与“和鼓”两种鼓,也是用杖击鼓,与羯鼓同属一系统。这里所说的正鼓与和鼓,实际就是《魏书·西域传》和《隋书·西域传》所说康国乐中“其器有大小鼓”,这里的大小鼓正是上述所说的正鼓与和鼓,都是单面蒙皮,用两杖相击,自应算作羯鼓系统。现在维吾尔族木卡姆音乐中使用的纳格拉与正鼓、和鼓一样为两个,且同样两杖击鼓,足证纳格拉也是继承龟兹乐的传统。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