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唯一号: 320935020210000326
作品名称: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15/001
起始页: 0397.pdf
分类: 器物
分类号: J632.11
主题词: 民族乐器-乐器-中国

作品简介

笛被称为音乐家合唱洞的克孜尔石窟38窟两壁“天宫伎乐图”上吹横笛的人最多,共四人,足见笛子在龟兹乐队中的重要性。另外在克孜尔石窟193、224窟等也都有笛的描绘,并且从汉晋直至元代的壁画中都有这个乐器的描绘,可见笛子是龟兹既古老而又在民间普遍流行的乐器。这在中国汉文古籍中也早有记载,《周礼·郑可农注》曰:“杜子春读篷为荡涤之涤,今时所吹五孔竹篷。”可是《说文》却说:“羌笛三孔。”可知原始羌笛为三孔,由羌人传入中原后,经过改进,出现了五孔、七孔笛,而羌人在秦汉之时早已定居西域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帕米尔、罗布泊一带,同时也到了龟兹,在那里出土的《汉归义羌长印》及《刘平国治关亭诵》中有羌人都是佐证,因而羌笛也早已为龟兹人的乐器,并且曾在龟兹所属托库孜萨来(今巴楚县境)故城出土了南北朝时期的三孔骨笛,是知最初流行于龟兹的也是三孔笛。可是在龟兹石窟壁画中见到的却都是七孔笛,足证龟兹人民也把羌人原有的三孔笛改进为七孔笛,这又是龟兹人民的创造性贡献。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