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篥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唯一号: 320935020210000325
作品名称: 筚篥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15/001
起始页: 0396.pdf
分类: 器物
分类号: J632.2
主题词: 民族乐器-拨弦乐器-中国

作品简介

克孜尔石窟38窟《天宫伎乐图》上绘有两支筚,库木吐拉石窟13、16、24、46窟中也都有描绘。按筚篥原为古代龟兹语Pi—li的译音,所以在汉文典籍上有多种不同写法。如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称“屠觱”,宋何承天《纂文》称“必栗”,《隋书》称“筚篥”,《通典》称“悲篥”,有些典籍中又写作“觱篥”,并明确指出,筚篥是龟兹固有乐器。如《乐府杂录》称:“觱篥者,本龟兹国乐也,亦名悲篥。”唐代诗人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称:“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有些书虽说得不够明确,终也离不开龟兹这一路线。如陈旸《乐书》载:“觱篥,一名悲篥,一名笳管。羌胡龟兹之乐也。”令狐撰《乐要》(《事物纪原》引)说:“筚篥出于胡中,或出龟兹国也。”留存在龟兹壁画上的筚篥都是七孔,而在中原和日本留存的筚篥却都是九孔,说明筚篥传入中原后已被改造成九孔。 在历史上筚篥曾有竹制、木制、银制、骨制等种类,在龟兹地区最初可能用苇管制成,现在新疆维吾尔族中流行的“巴拉曼”,仍然用芦苇制成,保持古代龟兹筚篥形制,与木制、竹制等管子相比,音乐略带沙哑,更具有塔里木盆地地方特色。现在维吾尔语称巴拉曼为“皮皮”,即簧片之意,因其在管身的首部加工为簧片,簧与管在一体。据史密脱《藏德字典》(1841年版)中说,在古代藏语中的Pi—Pi是指管笛类乐器,而维吾尔语把巴拉曼也称为“Pi—Pi(皮皮),表明维吾尔先民与藏族先民之间的密切关系。现在巴拉曼乐器用于维吾尔族的各种歌舞活动中,在维吾尔族的古典乐《十二木卡姆》内巴拉曼常担负“琼拉克曼”(即大典》部分的散序演奏,这是继承古代龟兹乐传统的佐证。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