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水关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唯一号: 320935020210000176
作品名称: 盐水关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14/001
起始页: 0090.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928.77
主题词: 关隘-名胜古迹-中国

作品简介

“盐水关”一名,文献未见著录,考古发掘文物中,有此关名。自安西到姑墨,即自库车绿洲到阿克苏,除穿越山前戈壁、沙碛外,还有一条山道。这就是自库车县城向北,入却勒塔格山中的盐水沟(以沟水微咸而得名),翻过地势不高的拉巴特达坂,过克孜尔、赛里木、拜城县,直西行,可抵阿克苏。自拜城斜向西北行,沿木扎特河谷入天山,翻木扎特达坂,可抵伊犁河流域的昭苏盆地。因此,盐水沟峡谷,唐代在沟通安西或龟兹王国与姑墨、西突厥之间的交通上,也是一条不能忽视的通道。 多年来,笔者曾数次过盐水沟,由库车入拜城克孜尔。沟谷宽不过20多米,峰峦夹峙,曲折回环。自库车方向入沟,不远即见一古代石垒,耸立于沟谷西岸石壁上。高仍三四米,今名夏德朗。深入四五公里,又一石垒,耸峙于峭壁。均以块石、土、树枝相叠砌。 1907年,伯希和在入口第一座烽墩处,进行发掘,得相当数量古龟兹文木简,惜大多残损,“仅有数枚尚保存未毁。其简为长方形,宽在8~16厘米之间,高在4~10厘米之间,简之四面中间,刻有V形缺口,盖为以绳编连之处也”①。烈维曾释读其中最完整的一枚木简,文意为: “Ywartlas书于……在盐关。汝自适用此符,现自……来,偕行者共十人,马八五匹,牛一头,放行勿诘,汝亦不得有所留存。Ksum二十年七月十四,Yo.(署名)”。 “盐关”一称,各简均见,是这里的关名。从简文内容,可以明确,是唐代“过所”类的证书。唐代规定,“过所上具所将器仗色目,然后放过。如过所上不具所将器仗色目数者,一切于守捉处勒留”②。龟兹虽使用本族语文,但同样遵行这一规定,在过所上明确写清随行人数、马匹、牛皮等,以便查验放行。 木简上,多处见龟兹国王Swarnate的签署,经还原,当为7世纪中叶龟兹国王苏伐叠的龟兹语称。木简是唐代实物,于此可得明证。而唐代,在盐水沟峡谷中,置有“盐水关”,从现存古堡及龟兹文过所,可得确证。 盐水沟,是却勒塔格山中一条很小的隘道,但可通姑墨及天山以北的西突厥,就不能轻忽,必须置关戍守,审查一切过往商旅行人。于此,可见出龟兹王城周围的所有峡谷险路,警卫是很严密的。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新疆人民出版社在20世纪90年代帷幕初揭时,就策划、设计并组织出版了《丝绸之路研究丛书》。应该说,它在当年,是紧密呼应时代要求而出版的一套好书。在这套丛书中,我应命承担了《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当年交出的,其实并不是一本专著,而只是将手边积淀了丝路文化痕迹的部分论文,编集在一起,交了卷。本书内容包括:丝绸之路新疆段考古研究;孔雀河古墓沟发掘及其初步研究;唐西州白水镇初考;尼雅考古与精绝文明;天山东部的石雕人像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