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瓦赫基里达坂通道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唯一号: 320935020210000174
作品名称: (三)瓦赫基里达坂通道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14/001
起始页: 0074.pdf
分类: 道路
分类号: K878.4
主题词: 古道-文化遗址-中国

作品简介

此道是通达阿富汗瓦罕走廊的天然孔道,在古代交通史上是值得注意的相当重要的一条路线。 自塔什库尔干县至瓦赫基里达坂,前段公路路线与翻越明铁盖达坂的道路一致,分道处在罗布盖子河口。至此,前往瓦赫基里达坂,是沿海拔4000米的喀拉其古尔(这一段亦称火石壁河)继续西行。河谷较宽,达2公里左右,沿途草场颇佳,路线沿河谷南岸行,距罗布盖子约5公里,台地上见一座巨形坟丘,底周约40米,圆丘形,高2米多。火石壁河南岸一处高台地上,还见到土堡一座,据说是 国民党时期守卫这条谷道的一处据点。 自罗布盖子西行30多公里后,至克克吐鲁克。这是一处交通要隘:西北行,越克克吐鲁克达坂,可抵塔吉克斯坦;斜向东南行,越基里克达坂,可至克什米尔;自北向西偏南行,约15公里,翻越瓦赫基里达坂,即进入阿富汗的瓦罕走廊。具体路线情况是,上溯瓦赫基里河谷,约行7公里,路面平坦,人马行走均便,谷道约宽1公里,有草。7公里后,山势陡险,马、牦牛虽均可通行,但跋涉艰难。8公里处,有一不大的高山湖泊,长圆形,长约400米、宽约100米,水色青碧。达坂顶部宽约200米,海拔4800多米,至此,瓦罕走廊即呈现眼底。近达坂顶,有一区小石屋,面积约有20平方米,可供越渡达坂的人们稍事憩息。这一通道,据向当地群众了解,除冬日大雪之后,基本均可通行,尤其夏日行走,堪称便利。 这些翻越达坂的山道旁,如果仔细观察,可以看到高二三十至四五十厘米的小石堆,沿线断续分布,这实际是一种简单的路标,给不谙路线的旅行者们指示途径。这些石堆、石屋,虽没有明显的时代标志,不知垒自何代,但它们确在明确指示古道走向,是清楚无误的。从一路水草情况分析,数十人的商队,自塔什库尔干翻越前述三个达坂通道,沿途给养均无问题。 翻越瓦赫基里达坂后,道路顺势直下,进入瓦罕走廊。南为兴都库什山,北为瓦罕岭。这是一条东西方向、水草均佳的优良谷道,沿途居民点如良加尔、罗宗、良加尔基什特、伊希卡希姆均可供行入一路休息。由此经萨朗山口翻越兴都库什山,可至贝格拉姆、喀布尔,沿途古迹不少。自喀布尔斜向东南,通过开伯尔山口,可进入巴基斯坦、印度,自喀布尔向南,可人坎大哈。由喀布尔西去,经巴米扬、赫拉特,即可进入伊朗。这些都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名邦。有人说,丝绸之路进入瓦罕走廊之后,堪谓全线皆活,这是有道理的。公元727年慧超自印度求法回安西,走的应该就是这条古道。《往五天竺国传》记录他经过这段路的情况是:“从胡密国(瓦罕)东行十五日,过潘密(帕米尔),即至葱岭镇。此即属漠兵马,见今镇押……外国人呼为渴饭檀国,汉名葱岭。”与经过瓦罕走廊翻瓦赫基里达坂至塔什库尔干的走向完全一致,玄奘返国、马可·波罗来华,也都曾经通过瓦罕走廊,只是后半段路线与慧超有异。唐代名将高仙芝,也在这片地区演出过十分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了解这些古道,对前述古代各种行记会得到准确的理解,而结合这些历史上的有名事件,也会使我们对这些古路通道有一个形象的概念。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新疆人民出版社在20世纪90年代帷幕初揭时,就策划、设计并组织出版了《丝绸之路研究丛书》。应该说,它在当年,是紧密呼应时代要求而出版的一套好书。在这套丛书中,我应命承担了《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当年交出的,其实并不是一本专著,而只是将手边积淀了丝路文化痕迹的部分论文,编集在一起,交了卷。本书内容包括:丝绸之路新疆段考古研究;孔雀河古墓沟发掘及其初步研究;唐西州白水镇初考;尼雅考古与精绝文明;天山东部的石雕人像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