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其拉甫达坂道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唯一号: 320935020210000172
作品名称: (一)红其拉甫达坂道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14/001
起始页: 0071.pdf
分类: 道路
分类号: K878.4
主题词: 古道-文化遗址-中国

作品简介

红其拉甫达坂道,就是目前国际知名的中巴公路所行路线。自塔什库尔干至红其拉甫达坂我国边界,全长100多公里。 离县城后,顺塔什库尔干河谷南行16公里,至阿克塔姆,有小块草地,戈壁上见石堆一区,每个石堆略呈圆丘形,高出地表七八十厘米,最大一座圆丘形石堆,四周见约长4米的石围。据在塔什库尔干地区发掘的经验,这也是古代墓葬,表明这里曾是古代人活动的地区。 更南行18公里,至吉尔阿勒(意为驿站)。西傍塔什库尔干河,东为低山,谷地内有一片二三百亩面积的草场,但并无固定居民。公路两旁见到古代渠道遗迹、建筑遗迹、古代墓葬。古代渠道傍山成南北走向,地表痕迹宽三四米,是塔什库尔干地区有名的法里亚提大渠的一段。山前高台地上,有两处8×10米的方形石围,石围内外见古代夹沙陶片,有盆、钵类器皿,火候较高。傍近河谷,有圆穹形土屋一处,底座近方形,4×4.5米,门东开。古墓系石棺、石盖,覆土极浅,其上或布小块石,由于处公路边,来去人们翻动、窥视,部分石棺已经破坏,尸骨暴露。我们曾清理这类墓葬两座,系南北向竖穴,石棺(四壁贴石板),人骨架完好,仰身直肢、头北脚南,未见任何殉物。 自吉尔阿勒南行26公里,至达不达尔。这里河谷较宽阔,最宽处有4公里。草场也较好,居民比较集中,均塔吉克族,目前为乡政府所在。由于地势较高(海拔3477米),气候较冷,农作物只有青稞、油菜。牧畜有羊、马、牦牛等,野牲有熊、豹、雪鸡等。傍塔什库尔干河之台地,同样见到散布之石堆墓,直径一般二三米,微微高出地面。河西岸,有皮斯岭达坂隘道,可通塔吉克斯坦境。 自达不达南去,沿塔什库尔干河西岸走,约10公里,至克孜库尔干,即国内外知名的“公主堡”遗址。古堡所在山头名“克孜库尔干吉力克”,海拔约4000米,除东面为临河之峭壁陡岩外,南、北、西三面为高山峻岭,北侧山沟可通皮斯岭达坂。南来的红其拉甫河、西来之喀拉乞库尔河至此汇流北向,成塔什库尔干河,河面宽阔,水势急湍。自克孜库尔干城堡下视河谷,水流如带,相当大一片范围,可以尽收眼底,地势十分险要。实际控制了南去克什米尔、西去阿富汗的两条孔道,古堡在军事上的地位是不言自明的。 古堡遗址的现状是:南面为一道东西向土墙,长约150米,堡墙高约10米,顶宽2.5米,底宽约6米,是用一层土、一层树枝砌筑,土层厚约10厘米,树枝为横、竖交叉叠压。堡墙外侧,山顶,有巨石一堆,似矿石类防御设施。 堡墙依地势构筑,西端稍北折,东端见土坯,说明堡墙不是成于一时,而是在不同时代有过增筑、修补。 堡墙内共见建筑遗迹13处。见土墙基,穹顶式、半地穴式土房等,墙厚达2米,是很好的防寒手段。遗址范围内见古代陶器残片,厚至1厘米,当是储水大缸之残片。石磨盘,长50厘米、宽40厘米。 我们1972年调查中,曾取土墙上层树枝送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所碳14实验室进行年代测定,结论是距今不到300年,当为清代遗物。但有关公主堡的传说,唐代在此已是十分流行。玄奘在《大唐西域记》所录关于“渴盘陀国”①起源于“汉日天种”的故事,危岭孤峰上的公主城,又正当西去波斯的通路,真好像就是目前所见公主堡遗迹的历史说明。A.斯坦因在塔什库尔干地区活动中,对此颇深信不疑。而且提出古堡的建筑特点:“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长城边塞,也是用同样的中国古法筑成的。”② 从古堡所处地理形势分析,古堡主要是一种军事性质的工程,与控制通克什米尔、阿富汗的几个主要达坂(红其拉甫、明铁盖、瓦赫基里)有关。其时代,最晚延续到清朝还在使用,颇可以理解。由于使用中不断维修,上层有清朝的遗迹,自然也不奇怪。但由于这些谷道早在汉代或汉代以前就是自塔什库尔干通达大月氏、罽宾的古道,唐代在中亚地区的几次重大军事行动也都与这些古道密切相关,保卫道路的军事堡垒当不会只从清代起,唐代流行在这片地区的“汉日天种”故事,以传说形式从另一个侧面表现着这一历史的真实。 自公主堡南行2公里,为喀拉其古尔河(其上流为火石壁河),与红其拉甫河交汇处,地名克切克巴依。有牧民帐幕三五。除毡帐外,也有用石块与草被土块砌就的小屋(所谓草被土块,是切取草被上层,草根密如网络,将土夹结成块状,晾干后既可筑屋,也可作柴)。这里河谷宽阔、草场面积大,是一处交通咽喉。 自克切克巴依去红其拉甫山口,须循红其拉甫河谷(即塔克墩巴什河)向南稍偏东行。6公里至库吐苏尼底,又5公里到塔什库尔干县种畜场,再3公里至哈里沙尼地,又3公里到沙热依克,25公里后有吾甫浪沟来汇,路线折向西南沿红其拉甫沟行,20公里即可抵达红其拉甫达坂。这段路程中,河谷逐渐狭窄,谷地内、低山丘均见草被,草不高,但青葱可爱,人畜一路水草可不虑乏。询及老乡,据称:自红其拉甫河谷东行,也有山间小道可通达叶尔羌河谷,进而可抵叶城,但山势高峻,小道崎岖难行。 红其拉甫达坂山口地势平坦,海拔4733米,谷道宽1公里多,翻越甚易。在塔什库尔干工作期间,曾询及自巴基斯坦通过红其拉甫山口入境者,据称:在红其拉甫山口我方一侧,地势上升较缓,交通称便。但越红其拉甫达坂进入巴基斯坦后,山势峻险,高山深谷,人马行走视为畏途。沿洪扎河上游谷地向西折南行,经过帕苏、坎巨提(罕萨)至吉尔吉特(大、小勃律),进入印度河上游,至塔克西拉(坦叉始罗)、白沙瓦(犍陀罗首府)。这既是今天中巴公路的走向,因受山势、达坂、谷道等自然因素的局限,同样是古代丝绸之路南道通向中亚的径道之一,堪谓古道今用。人们称中巴公路为“亚洲的新奇迹”,是不无道理的。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新疆人民出版社在20世纪90年代帷幕初揭时,就策划、设计并组织出版了《丝绸之路研究丛书》。应该说,它在当年,是紧密呼应时代要求而出版的一套好书。在这套丛书中,我应命承担了《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当年交出的,其实并不是一本专著,而只是将手边积淀了丝路文化痕迹的部分论文,编集在一起,交了卷。本书内容包括:丝绸之路新疆段考古研究;孔雀河古墓沟发掘及其初步研究;唐西州白水镇初考;尼雅考古与精绝文明;天山东部的石雕人像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