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竿倒立木俑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唯一号: 320935020210000110
作品名称: 顶竿倒立木俑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12/001
起始页: 0170.pdf
分类: 器物
分类号: K878.9
主题词: 明器-考古-中国

作品简介

此木俑逼真、生动,表现了杂技俑表演惊险场面时的瞬间。展现了一个人头顶长竿,竿的尖顶上另一人单倒立,耍弄得灵活多变,精彩绝技,身手不凡。艺人穿着“犊鼻裈”。《事务原始》裤条曰:“以三尺布为之,前后各一幅,中裁两条,裆交续之,今之牛头子裈,乃农夫衣也。”此为简便的裤。古代裤装,多是无裆的。有裆而小者也曰裈。 顶竿、倒立是古代杂技的形体动作,早在汉代就与杂技、乐舞、大面、角牴戏融合于百戏之中。新疆的杂技、百戏在民间流传久远,独树一帜。 古代,不少西方人,慕“丝绸之路”盛名,不远千里万里来到西域,经营商业贸易,也带来了异国他乡精彩的杂耍绝艺,这从出土的泥俑、木俑中即可得到佐证。他们的形象多姿多彩,动作轻松自如,给人以健美、活泼和呼之欲出的不同动感,为研究西域古代杂耍、百戏的发展与演进提供了依据。有关传播情况《列子·周穆王》中有记载:“周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入水火,贯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虚不坠,触实不碍。千变万化,不可穷极。”西极,泛指西域。大意是说,周穆王时期,西域来了一位魔术杂耍的人,能拨弄水火、金石、倒转山川、转移城堡,出神入化,变幻万千。化人即指变魔术的人。 《史记·大宛列传》载:“安息以黎轩善眩人献于汉。”安息,指大秦,是汉代对古罗马的称谓。黎轩指现今的伊朗北部,当时附属古罗马帝国。无论是古罗马还是埃及,在他们的国度里魔术技艺都是高超的。“善眩”人来到中国表演,这在当时影响极大,并且播下了杂技艺术的种子。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缘竿俑,证实了唐代西域曾盛行杂技艺术。 顶竿流传久远,早在汉代以前就有“侏儒佚卢”之戏与“寻橦”、“橦木之伎”的种种称谓。上述技艺是爬竿技艺的最初形式。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竿技盛行之时。西晋傅玄《正都赋》中多有描述:“乃有材童妙妓,都卢迅足。缘修竿而上下,形既变而景属。忽跟挂而倒绝,若将坠而复续。”将竿技表演写得活灵活现。新疆最早发现的竿技表演形象,是柏孜克里克石窟中第77窟壁画形象,大约也是晋代。上述列举的顶竿倒立俑则是唐代。顶竿是由缘竿发展而兴起的杂技。据《通典》载:“大抵散乐杂戏多幻术,皆出西域。”说明西域古道是传播外域杂技艺术的枢纽,是沟通中西方文化艺术交流、融会的大动脉。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丝绸之路上的西域服饰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正由于它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性,且展现出浓郁的民族衣饰风格,才使它独树一帜,别具风采。一部西域服饰文化的著成,应涵盖从古代到近代各族人民巨大的创造性。每一处墓葬出土的衣冠服饰珍品,每一幅壁画人物衣饰的穿着,以及雕刻衣装的草原石人、岩画、木雕、泥俑、塑像等人物的衣冠服饰造型,都足以说明西域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记载着它的兴衰,凝聚着先民的精魂。诚然,我们难以认定衣饰形式的确切年代,但却可以据此追溯到它的童稚时期,那经历了从人类混沌意识中的原始阶段,逐渐过渡到文明时代的历史进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