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寺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北庭研究》
唯一号: 320935020210000032
作品名称: 石窟寺
其他名称: 千佛洞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09/001
起始页: 0281.pdf
分类: 建筑
分类号: K878.6
主题词: 中国-文化遗址-寺庙

作品简介

又称千佛洞,指开凿于山崖上的佛教洞窟,乃建筑、雕塑、绘画有机组合的统一体,且常与佛塔、地面佛寺相互呼应而存在。起源于佛教与希腊化艺术的结合,引起佛教教义由反对偶像崇拜到通过雕塑艺术弘法的历史转变。石窟寺始凿于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期的印度(前273~前232年)。今存最早的石窟寺是印度比哈尔邦格雅(Gaya)城北的巴拉巴尔石窟寺群,最大佛像是阿富汗的巴米扬开凿的大像窟。后来随着佛教的传播,在今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中国新疆和中国内地都开凿了石窟寺。石窟寺一般由洞窟、雕像、地面寺庙与壁画组成,不同的洞窟形制、雕像与绘画内容反映了时尚的推移与大乘、小乘、密宗的分野。石窟寺最主要的窟形有用作礼拜的佛殿窟(支提窟)与大像窟两类。此外还有讲经窟、修行窟(毗诃罗窟)、禅窟、高僧骨骸窟(罗汉窟、影窟)、仓库窟等。石窟寺大都伴随着地面佛寺建筑以及雕像,但现今多已残存无几。石窟寺壁画包括宣传佛前生事迹的本生故事画、佛生平事迹的佛传故事画、佛教教理的因缘故事画、大乘杂经的经变故事画、世俗信徒的供养故事画以及涅槃画、说法图、伎乐图、天象图等,分别反映佛教不同教派的盛衰兴替。佛像的塑形,包括千佛像、坐佛像(禅定佛)、立佛像、托钵佛像、毗卢遮那佛、十方佛赴会图,菩萨像中包括弥勒菩萨像、地藏菩萨像、文殊菩萨像、普贤菩萨像、观世音菩萨像、大势至菩萨像、闻法菩萨像、金刚力士、四大护法天王像,并出现大量出资造窟的供养人像,以及大量裸体人物画,山水、动物画。反映了佛教美术东传之后的历史发展。新疆是我国佛教最早传入和石窟寺最早开凿的地区,北庭故境中最早开凿的石窟寺可追溯至前凉和北凉时期,以鄯善吐峪沟石窟寺群为代表,至高昌国时期西移至今吐鲁番市境内。唐朝北庭三州时期继续了这一历史传统,成为西域汉传佛窟与汉风艺术的集中地。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北庭研究

《丝绸之路北庭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以文献学与考古实物相印证的方法,对北庭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山北六国及其考古文化;柔然、突厥与可汗浮图城等14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