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腾舞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阿克苏史话 /《丝路龟兹行》》
唯一号: 320934020210001275
专题名称: 胡腾舞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34/001
起始页: 0158.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专题描述

胡腾舞是由西域传入中原,舞者腾踏、跳跃的步伐,急蹴环行,反手叉腰,弄目、合颌、耸肩等形式,突出了一个“腾”字,体现了西域雄豪奔放的民族性格,和风趣诙谐的民族情调,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西域舞蹈的艺术特色。唐诗中对胡腾舞有生动的描述。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诗称: 石国胡儿人见少,蹲舞樽前急如鸟。 织成蕃帽虚顶尖,细?胡衫双袖小。 手中抛下葡萄盏,西顾忽思乡路远。 跳身转毂宝带鸣,弄腾缤纷锦靴软。 四座无言皆瞠目,横笛琵琶遍头促。 乱腾新毯雪朱毛,傍拂轻花下红烛。 酒阑舞罢丝管绝,木槿花西见残月。 王中丞指王武俊,宅于长安。李端也还专写了一首《胡腾儿》诗: 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 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 帐前跪作本音语,拾襟摆袖为君舞。 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 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 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 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 丝桐忽奏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 胡腾儿,胡腾儿,故乡路断知不知? 诗中所说:“肌肤如玉鼻如锥”,这种面貌显然有伊兰人的血统。舞者的服饰,头上戴的是缀有珠玉的胡帽,身上穿的是窄袖细?长衫,结着宝带,穿着跳舞特做的软锦靴。所称胡腾儿是一种男子独舞。它的舞蹈形式开始时是“帐前跪作本音语”,即以致礼的方式作为先导,现在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依然保持着这一传统形式。然后“拾襟摆袖为君舞”,从而伴奏的音乐自始至终以欢快跳跃的旋律作为基调,呈现出欢快热烈的气氛。“手中抛下葡萄盏”,舞者将杯中酒一饮而尽,甩手把酒杯一抛,纵身跳跃起舞,使情绪引向昂扬激奋,用酒渲染和烘托似醉非醉的纵乐痴情,所以说“醉却东倾又西倒”,使整个舞蹈境界得到升华,胡腾舞之所以又称“醉胡腾”、“胡饮酒”,就是由此得名。 胡腾舞的主要伴奏乐器是横笛、琵琶、铜钹等,舞蹈进入高潮时,音乐节奏愈加急促,从而“横笛琵琶遍头促”,舞蹈的步伐也变得更为纷繁复杂,出现了“蹲舞樽前急如鸟”,用飞鸟形象比拟曲膝下蹲,步伐急速变换的灵巧舞蹈技能,至今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纳孜库姆”还保留着类似的舞蹈动作。在这种快速的舞蹈过程中还使用高难度的腾空技巧,“跳身转毂宝带鸣,”舞者好像车毂旋转似的纵身跳起,高超的舞蹈技艺使得观众“无言皆瞠目”。这种舞蹈与杂技相结合的舞姿,成为西域舞蹈的一个典型特征。 当胡腾舞狂欢的情绪热到极点时,出现“乱腾新毯雪朱毛”情景,“丝桐忽奏一曲终”,舞蹈戛然而止,所有伴奏乐器一齐轰鸣,胡腾舞便在一个雄浑的长音中结束。整个胡腾舞尽管展露刚毅奔放的雄健之风,同时又强调腰软体柔,“反手叉腰如却月”、“扬眉动目踏花毡”的舞蹈姿态,可见是刚中有柔,刚柔相济,所以唐诗有“胡腾醉舞筋骨柔”的描写。 胡腾舞由中亚东传龟兹后,得到了龟兹人民的喜爱,并在民间得到了普及。在克孜尔石窟壁画中各种腾踏跳跃的舞蹈造型非常丰富,如77窟的一幅舞蹈图像,动作飘逸洒脱,肢体动态劲健奔放又显露出挺秀柔美的风韵。所以胡腾舞的一些动作为维吾尔人民所继承。

知识出处

阿克苏史话 /《丝路龟兹行》

《阿克苏史话 /《丝路龟兹行》》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阿克苏地区的历史地名、地质演变及资源特点、龟兹的原始社会、忠诚的龟兹王丞德、延绵千年的龟兹诸王等。新疆阿克苏地区在历史上是西域古龟兹、姑墨国所在地,也是联结人类发祥地印度两河流域、古埃及、希腊、罗马和中国中原,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上的政治、经济、军事、贸易中心区。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阿克苏特有的古代西域宗教、文化、民俗、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历史积淀,也使这块神秘美丽的地方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情系魂萦的一片热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