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教在新疆的传播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新疆通览》
唯一号: 320934020210001114
专题名称: 景教在新疆的传播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32/001
起始页: 0105.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景教是唐代对基督教聂思脱里派的称谓,创称人是聂思脱里(约公元380~451年)。6世纪景教已传播到中亚地区。景教是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内地的,传入内地的时间为635年。景教传入新疆的时间应比这更早。目前学术界认为景教传入新疆的时间大致是在5~6世纪时。将景教教义及其文化习俗引入新疆的是粟特人。在吐鲁番出土的叙利亚文、粟特文、中世纪波斯文和回鹘文的景教文献中,一些文献被认为可能是6世纪中期的字体。景教最初在新疆的流传,主要局限于粟特人的活动范围,信奉者多为旅居这里的粟特人、叙利亚人、波斯人和少数当地人。受唐武宗时期“会昌灭法”的影响,内地一部分景教徒改宗了其他信仰,一些则被迫流入边远地区,其中就有来到西域的。8世纪以后,伊斯兰教大规模传入中亚,景教在这里的生存越来越困难,景教徒被迫向东发展。由于景教在中亚和我国内地的传播活动受阻,新疆宽松的宗教环境为那些不愿改宗的景教徒们提供了一块可以栖身的“乐土”。景教徒们来到后,新疆逐渐发展成为当时世界景教的一个中心。回鹘人接受景教,有确切资料可寻的,当为公元840年回鹘西迁西域以后。经过晚唐、五代、两宋的发展,至元朝时,回鹘中已有为数众多的景教徒。在高昌故城发现了一所景教寺院遗址,在一面墙壁上残存一幅壁画,上绘“圣枝节”,图中几个具有回鹘人面部特征的景教信徒手持棕枝,虔城地站在一旁,迎接基督进入耶鲁撒冷。从这里出土的回鹘文、粟特文及叙利亚文的景教经典残卷来看,景教在这里十分流行,不仅经典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而且其教义礼仪也已相当深入人心。在出土的遗物中,还有若干教士和叙利亚教会的通信,这些为晚唐、五代时期的遗物。在高昌出土的景教文献中,较著名的是回鹘文《圣乔治殉难记》、《巫师的崇拜》和叙利亚文、粟特文的景教祈祷书片断。 西辽至蒙元时期(公元1124~1368年),由于实行宽松的宗教政策,景教的传播范围更为广阔,当时喀什噶尔是景教25个行政区的第19教区。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行经途中,在喀什噶尔、叶尔羌、和田、轮台、伊犁、吐鲁番、哈密等地,看到有景教堂或景教教徒。这一时期有许多畏兀儿人接受了景教,以致当时在西域的一些西方旅行家认为畏兀儿人是聂斯脱里派的基督徒。畏兀儿人中还涌现了一些著名的景教人物,如为蒙古人创制文字的塔塔统阿,担任过景教“巡察总监”的著名旅行家拉班·扫马和曾任景教“东方教会大总管”的旅行家马可斯。蒙元时阿力麻里也是一个景教的中心,这里建有景教大教堂,有自己的主教,那个窃取西辽王位的乃蛮部王子屈出律就是一个景教徒。景教在中国西北操突厥语和蒙古语的游牧部落如克烈、乃蛮、汪古、篾儿惕等部中也有信徒,马可·波罗称克烈部酋长王罕为“长老约翰”。据考古发现,在伊犁地区、七河以及其他游牧人活动的地方,有大量画有十字的元代景教徒墓石和刻石出土,这说明景教在游牧民中间有一个兴盛时期。

知识出处

新疆通览

《新疆通览》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了更好地向人们介绍新疆、宣传新疆,新疆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编写了《新疆通览》一书,从生态地理、人文环境、历史演进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个层面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一个现代化的新疆。新疆古称西域,即中国的西部疆域。从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起,就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