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尼教在新疆的传播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新疆通览》
唯一号: 320934020210001113
专题名称: 摩尼教在新疆的传播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32/001
起始页: 0105.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摩尼教是公元3世纪中叶由波斯人摩尼(约216~277年)所创立的一种世界性宗教。摩尼教以善恶二元论的宗教思想体系为基础,同时又吸收了许多基督教、佛教的教义思想。摩尼教曾在波斯盛极一时,后受到迫害,教徒流徙四方。其中向东的一支传入河中粟特人居住的地区,一部分粟特人信仰了该教,粟特地区成了摩尼教的第二故乡。随着粟特人的活动,摩尼教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新疆和内地。摩尼教传入新疆的时间一般认为在6~7世纪之间。回鹘西迁之前,摩尼教的传播范围还仅限于粟特人活动的区域。和田丹丹乌里克遗址、穆扎塔格遗址、巴楚的图木舒克、焉耆都曾发现了与摩尼教有关的粟特语文书。公元763年,摩尼教传入漠北回人中。回鹘汗国第三代君主牟羽可汗(759~780年在位)将其定为国教。摩尼教在回鹘人中的传播,揭开了摩尼教历史新的一页,进入了其兴盛辉煌时期。9世纪中叶,西迁的回鹘将摩尼教带入新疆,在高昌回鹘王国的初期,摩尼教仍然是其主要的信仰。今吐鲁番地区出土了大量高昌回鹘时期的摩尼教文献,其中有作为摩尼教根本经典的《娑布罗乾》片段。吐鲁番的摩尼教文献多用回鹘文抄写,文献中有唆里迷摩尼寺、交河摩尼寺、高昌摩尼寺等寺名。文献还反映出高昌摩尼教的封建等级制度和高昌回鹘王国的摩尼教寺院经济。高昌回鹘时期的摩尼教遗迹多见于高昌故城和柏孜克里克石窟。高昌故城可汗堡南面有一处摩尼教寺院遗址,它是按摩尼教法规依“经图堂”、“备讲堂”等名目营造的。在“备讲堂”的大厅中有一幅大的摩尼为圣徒说法的壁画。柏孜克里克38号窟为摩尼教壁画窟,这个窟后来被改建成佛教窟,但原来摩尼教壁画仍保存着。在西迁回鹘的另一支建立的喀喇汗王朝的统治者上层中,也有摩尼教信徒。961年于阗国以摩尼教徒为使节向北宋王朝朝贡,此事《宋史》中有记述:“李圣天遣使贡圭一,……本国摩尼师贡”,这说明于阗地区有摩尼教流传,而且摩尼僧的地位还不低。到西辽、蒙元时期,在畏兀儿(回鹘)地区摩尼教还有流传。14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伊斯兰教的大力扩张,摩尼教渐渐尘封于历史之中。

知识出处

新疆通览

《新疆通览》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了更好地向人们介绍新疆、宣传新疆,新疆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编写了《新疆通览》一书,从生态地理、人文环境、历史演进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个层面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一个现代化的新疆。新疆古称西域,即中国的西部疆域。从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起,就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