袄教在新疆的传播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新疆通览》
唯一号: 320934020210001110
专题名称: 袄教在新疆的传播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32/001
起始页: 0102.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袄教是最早传入新疆的外来宗教,产生于古代波斯,创教者名叫琐罗亚斯德(公元前628~前551年),西方称这种宗教为“琐罗亚斯德教”,我国古代史籍称为“袄教”、“拜火教”、“火袄教”、“波斯教”等。袄教在新疆流行了1000多年,10世纪以后逐渐在各地消失,但袄教的一些习俗在新疆某些民族中保留至今。 “阿胡拉·马兹达”是袄教崇拜的最高神,汉文史籍中称为“天神”、“火神”、“胡天神”、“袄神”,崇拜火是袄教的一个突出特征。中亚的花剌子模是袄教的发源地,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39~前331年)将祆教立为国教,袄教迅速传播。祆教传入新疆的时间是至今尚没有搞清的问题。天山阿拉沟墓葬出土的一件“青铜双兽铜盘”,是袄教在新疆流传的最早明证。阿拉沟墓葬是公元前4~前2世纪塞人的遗存,这件铜盘高32厘米,下部为喇叭形器座,上部为边长30厘米的方盘,盘中并立二兽,似狮形,山土时盘内还残留着一些燃烧过的炭灰。新源、昭苏也发现类似的承兽铜盘,中亚七河地区曾有多件出土。这些铜盘是塞人的袄教祭器,塞人是新疆最早信奉祆教的民族。 生活于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地区的粟特人,早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就接受了琐罗亚斯德教。粟特人是商业民族,以“善商贾”而闻名。从汉代至唐代,不断有粟特商人成群结队沿着丝绸之路来东方经商,他们将袄教传播到了所经之地。新疆丝路沿线的一些地方,如龟兹(今库车)、焉耆、高昌(今吐鲁番)等地有许多粟特人的聚落。粟特人在从事商业活动的同时,也把他们信奉的祆教带到了新疆。汉文史籍中对袄教流行焉耆、疏勒、于阗、龟兹、西州等的情况有记述。古代新疆袄教的信息从出土文物中也得到反映,如吐鲁番1955年发现了一组装在一个黑色方盒内的10枚银币,研究者认为它们是使用这些银币的粟特人供奉给祆祠的。焉耆、鄯善、吉木萨尔还发现了4件纳骨瓮,它们的造型与形制与中亚粟特地区所出纳骨瓮类型一致,这证实了粟特及中亚系祆教在新疆的流行。 突厥人信奉袄教,对此汉文史籍《酉阳杂俎》有记载:“突厥事袄神,无祠庙。刻毡为形,盛于皮袋,行动之处,以脂苏涂之,或系之竿上,四时祭之。”近几年,学术界通过对2000年陕西西安发现的北周萨宝安伽墓画像石和Mih。博物馆所藏北魏画像石的研究,使突厥人信仰袄教的问题得到了印证。阿拉伯地理学家霍达特贝(820~912或913年)在他的《道里邦国志》中说,回鹘人“一部分是祆教徒,一部分是摩尼教徒”。回鹘人在佛经中,还借用袄教神祇Xormusta(“阿胡拉·马兹达”的转音)来表示佛教里的“天帝”、“帝释”,即印度神话之天帝“因陀罗”,这表明回鹘人曾受到了袄教的很大影响。 尽管祆教在古代新疆许多地区和民族中有信仰,但却没有得到各地王室的推崇,而只在民间流传。古代新疆的袄教有地方化的一些特点,袄教与古代新疆各地民间其他崇拜习俗互有融合,有些带有袄教色彩的习俗被保留至今,如拜火习俗和“诺鲁孜节”。“诺鲁孜节”是新疆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许多民族过的重大节日,时间在每年的春分时节。实际上这个节日源于袄教,它是袄教教历规定的年首之节——新年元旦,是所有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塔吉克族的“孜沃尔节”(迎水节)、“特赫孜沃斯特节”(播种节)也与袄教的节日有关。

知识出处

新疆通览

《新疆通览》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了更好地向人们介绍新疆、宣传新疆,新疆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编写了《新疆通览》一书,从生态地理、人文环境、历史演进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个层面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一个现代化的新疆。新疆古称西域,即中国的西部疆域。从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起,就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