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新疆通览》
唯一号: 320934020210001071
专题名称: 丧葬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32/001
起始页: 0070.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在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其丧葬仪式一般都遵从伊斯兰教的教规,实行土葬,盛行快葬,一般早亡晚埋,晚亡午葬。遗体一般在家中停放一天,最多不超过3天,由近亲守灵,等子女亲友前来吊唁与遗体告别。葬前为死者净身,并用白布裹尸,一般男的缠3层,女的缠5层。而后放入“激那孜”(清真寺专门用于抬运尸体的公用木架)中,由亲友抬进清真寺进行殡礼,阿訇念经并致悼词。礼毕,立即抬往麻扎(墓地),葬入墓穴。送葬时仅男子去,妇女不能去墓地。人死后,死者亲属服孝表示哀悼,男子头戴帽子,腰束白腰带,女子头戴白纱巾,穿白裙子。服丧期间(一般为40天),死者亲属不能参加娱乐、不能穿色彩鲜艳的服装。死者亡后的第3天,第7天,40天及一周年,都要进行“乃孜尔”(祭事),做大锅的抓饭招待亲友,并请阿訇念古兰经,这是对死者进行缅怀和悼念的主要活动。每逢死者的纪念日和古尔邦节、肉孜节,亲属都要去墓地为死者念经祷告,并为死者的坟墓培土,以示悼念。 蒙古族传统的丧葬有土葬、火葬、野葬三种形式。入殓前请喇嘛念经。死者亲属不穿孝服、不烧纸钱、不设灵堂。野葬即天葬,人死后将尸体放在木轮车上拉着跑,直到掉下来为止,然后把尸体置于荒野,让狼或野鹰吃掉,以此让死者的“灵魂升天”。如果7天后,死者尸体还在,便认为不吉祥,于是继续请喇嘛念经,向喇嘛布施,替死者祈祷消灾。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野葬已逐渐销声匿迹,土葬已成为主要形式。在城市则普遍实行火葬。 锡伯族每家都有固定的坟地,实行棺木土葬。父母死亡立即烧香烧纸,全家举丧。过去在大门口、门槛上树一根长竿,竿上挂许多白纸穗,有的门上贴白纸,作为报丧标记。邻居亲友携纸箔吊唁。入殓后,择日出殡埋葬。死后7天、百天,家属都要上坟祭奠。每逢过年过节尤其是清明节,都进行扫墓,子女在服孝期间不能参加娱乐活动。现在,丧葬仪式大大简化,铺张浪费的现象也大大减少。

知识出处

新疆通览

《新疆通览》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了更好地向人们介绍新疆、宣传新疆,新疆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编写了《新疆通览》一书,从生态地理、人文环境、历史演进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个层面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一个现代化的新疆。新疆古称西域,即中国的西部疆域。从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起,就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