毡房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新疆通览》
唯一号: 320934020210001069
专题名称: 毡房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32/001
起始页: 0068.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为了适应牧区的游牧生活,便于搬迁、拆装,牧区的房屋大都以毡房为主,也有土坯石块垒筑的房子或用圆木构筑的房屋。牧区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等民族的房屋大都以毡房为主。各民族的毡房,其内部结构、陈设各有不同的讲究,但外部形态则大同小异。毡房内部分居住与置物两大部分,一般前半部分放物品、用具,后半部分住人、待客,正中对天窗处放炉子,靠门的左右两侧放马具和炊具。牧民春、夏、秋三季住蒙古包或毡房,到了冬季则住土房、木房、地窝子和石头房。 城镇居民旧时多住土房,砖瓦房,如今大多已住进楼房。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新疆经济逐步发展,也引起各族人民居住方式的改革。现在新疆农村的砖瓦结构、造型新颖而又保持传统建筑优点的新房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牧区也已出现了座座砖瓦房所组成的牧民定居点,传统的毡房也有所更新。城市中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人们的居住条件正在日趋现代化。 新疆传统的交通工具为马、驴、驼、牛和各种木轮大车。“哈迪克”——“六根棍”马车是解放前乌鲁木齐市的主要交通工具。这种车的车架由六根圆形木棍组成,颇有弹性。以一匹马或两匹马为动力,车重量轻,时速快,十分灵活,装饰华丽考究,车顶盖有彩色蓬布,不仅富有艺术性,而且还能防雨遮阳,乘坐舒适。过去少数民族青年男女举行婚礼时,常常是几十辆“六根棍”排成长蛇阵,马蹄得得,铃声当当,洋溢着浓郁的西域风情。 在现代化交通工具十分普及的今天,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因其方便灵活,经济实用、适应性强等特点,仍然发挥着作用。这些古朴、原始的交通工具往往能引起外地旅游者的好奇和兴趣,必一试为快。在吐鲁番大街上奔驰着许多吐鲁番“巴士”——“毛驴公共车”,它们铺红挂彩,装饰别致,载客量一般5~6人,时速十几公里,备受中外游客青睐。在喀什、和田、库车、莎车、托克逊等机械交通工具不足的城市,这种装扮漂亮,富有特色的马车、驴车随处可见。在广大的南疆农村仍然有数量很多的毛驴车,在山区和草原,牧民则主要骑马。 现在时代变了,条件不同了,新疆主要交通干线已有火车、汽车或飞机联结,从城市到偏远乡镇,许多人都有自行车、摩托车、拖拉机,部分人更有了汽车。现代交通设施和运输工具已大大改变了丝绸古道落后的交通面貌。然而对于幅员辽阔的新疆来说,在交通方式、交通工具方面,传统与现代化还会并存一段时间。

知识出处

新疆通览

《新疆通览》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了更好地向人们介绍新疆、宣传新疆,新疆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编写了《新疆通览》一书,从生态地理、人文环境、历史演进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个层面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一个现代化的新疆。新疆古称西域,即中国的西部疆域。从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起,就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