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古代服饰组成部分袄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新疆古代服饰艺术》
唯一号: 320934020210001024
专题名称: 新疆古代服饰组成部分袄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31/001
起始页: 0082.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袄是从襦衍变出来的短上衣,衣长一般到人体的胯部,采用长袖,大多用质地厚实的织物缝制。大襟衬里,所以叫“夹袄”,也叫“复襦”。乐府古诗《孤儿行》中曰:“冬无复襦,夏无单衣。”在夹层里纳以棉絮的叫棉袄,是冬季穿的服装。1995年民丰县尼雅1号墓地出土的一件夹袄[5],形制为右衽,开襟直裾,交领,长袖,身长99厘米,通袖长213厘米,袖宽22厘米,袖口宽16厘米,腰宽40厘米,为宽袖束口。袄身用草绿色绢缝制,土黄色绢里,用12厘米的草绿色绢饰缘,袄里絮一层薄丝绵,因未系纽扣,特在腰襟两侧各缝一条绢带,既保暖,又显体形。

知识出处

新疆古代服饰艺术

《新疆古代服饰艺术》

出版者: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新疆古代服饰文化,包括新疆古代服饰文化概览、冠冕堂皇新疆古代的帽子、新疆古代居民的发式等内容。我国自古以来就以“衣冠王国”而著称于世。地处丝绸之路要冲的西域地区,服饰文化发展也源远流长,特别是先秦时期的毛织服饰和汉唐时期的丝绸服装,在中外服饰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