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古代服饰圆领袍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新疆古代服饰艺术》
唯一号: 320934020210001019
专题名称: 新疆古代服饰圆领袍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31/001
起始页: 0073.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圆领袍是唐朝男装中最为流行的服饰,它和幞头靴子成为当时男子的套装,它的用途非常广泛,上自帝王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均可穿着,甚至可以将其用做朝服。一般认为圆领袍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款式,窄袖、紧身,再加上一双皮靴,具有一定的胡服色彩。初唐的中书令马周看到这种服装不太符合中原汉族传统服饰,对三代深衣十分怀念,如果恢复深衣,又觉得不太符合时尚,所以决定对上衣下裳连属的深衣进行改良。《新唐书·车服志》载:“中书令马周上议:《礼》无服衫之文,三代之制有深衣。请加襕,袖、褾、襈,为士人上服。”这里的“襕”,是指上下衣相连的服装。《集韵。二十五零》:“衣与裳连曰襕。”马周为了表示对古人的尊重,特地在袍或衫上加一道横襕,以示没有忘记上衣下裳的祖制,故又称“襕衫”。随着唐朝中原地区与西域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襕衫”也传入西域地区,特别是当时的西州汉族居民,虽然深处胡人之地,并未忘记祖制,襕衫成为他们的常服,如上面所举的阿斯塔那201号墓出土的持旗俑,所穿的圆领窄袖长袍的下摆近膝盖处加有一道横襕,还有该墓出土的一件右手持卷纸的男立俑,身着的圆领长袍上,也加襕(图15)。更有甚者,西州妇女也穿这种袍衫,这一点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吐鲁番出土的唐人绘画《树下人物图》中有所反映。图中的一位妇女头带幂罗,脚穿黑皮靴,身着的宽袖长袍下摆膝盖处所加的横襕清晰可见。 高昌回鹘男子大都穿圆领长及踝骨的长袍,袖口窄小,下摆侧面开衩。国王的袍服以红色锦缎为主,饰以团花图案,显得更加富丽华贵。这一时期的波斯、阿拉伯文史料记载:“他们的国王身穿中国绸缎衣服,一般人则穿丝织的或棉布的衣服。衣服很宽、遮盖全身,袖子宽,下摆长。”大贵族阶层大多用质地优良色彩鲜艳的锦缎,其色彩、纹饰多样,柏孜克里克壁画中的“回鹘王侯家族群像”(图16)中的十六位王侯贵族穿着的锦袍圆领、窄袖、偏衽,有红、黄、蓝、白、棕、青、灰等多种色彩,且都在襟、袖口、双臂上部、下摆边缘镶饰草叶纹、小方格纹、绳纹等各种纹样。十六位王侯贵族,腰系皮带,带的正中挂有各种色彩的看上去宽约十多厘米,长及膝下的装饰性锦带。皮带的左侧挂着一精巧的皮质小袋,内放日常用品既实用,又美观。与十六位王侯贵族相比,“沙利家族像”中的几位回鹘供养人腰间挂的饰件更加丰富(图17、18),他们腰束绿色镶宝石蹀躞带,并附短刀、布袋、黑色角盒。 喀喇汗王朝是由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帕米尔以西地区操突厥语系语言各民族建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封建王朝。回鹘从喀喇汗王朝时期开始信仰伊斯兰教,特别是萨图克布格拉汗统治时期,由于王朝可汗倡导信仰,建立了伊斯兰教式的统治,大大促进了伊斯兰教在人民群众中的传播,伊斯兰教开始渗透到回鹘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习俗的各个方面。喀喇汗王朝时期,新疆的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玻璃、陶器、金属制作、织造业等手工业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喀喇汗朝境内盛产棉花,以“白叠布”、“花蕊布”闻名于中原。自东汉时期我国中原养蚕技术西传后,西域的丝绸纺织业兴起,玄奘说和田人“工纺绩拖稠”,人“少服毛褐毡裘,多衣拖裘白毡”。《宋史·于阗传》载喀喇汗王朝向宋朝输出的商品中有“花蕊布”、“胡锦”和“西锦”,这些都是当地居民缝制服装的主要材料。与此同时,喀喇汗王朝的贵族阶层,十分仰慕中原的丝绸,善于经商的回鹘人满足了他们的愿望,大量的丝绸源源不断地输入汗王朝境内,给当地居民的服饰增添了几分亮丽的色彩。 喀喇汗王朝的西域服饰,出土于新疆与青海交界的阿拉尔古墓。保存完好的有对羊对鸟纹锦袍、球路纹锦袍和大雁纹毡帽等珍贵文物,为我们了解喀喇汗王朝的服饰提供了依据。

知识出处

新疆古代服饰艺术

《新疆古代服饰艺术》

出版者: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新疆古代服饰文化,包括新疆古代服饰文化概览、冠冕堂皇新疆古代的帽子、新疆古代居民的发式等内容。我国自古以来就以“衣冠王国”而著称于世。地处丝绸之路要冲的西域地区,服饰文化发展也源远流长,特别是先秦时期的毛织服饰和汉唐时期的丝绸服装,在中外服饰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