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饰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新疆古代服饰艺术》
唯一号: 320934020210001005
专题名称: 羽饰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31/001
起始页: 0061.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专题描述

羽毛是人类最早的装饰品之一,在新疆早期的墓葬中,帽上插羽的现象比较多见,在罗布泊地区发现的“楼兰美女”,出土时头戴的尖顶毡帽左侧就插有两根雁翎。20世纪30年代,瑞典人贝格曼在若羌县罗布泊地区5号公墓发现一具老年妇女的尸体,头戴浅黄色尖顶毡帽,它的左边插了两根羽毛,在顶端高高竖起。2002年新疆考古所在若羌县罗布泊地区小河墓地发现的一具女尸,头戴的浅棕色毡帽的左侧插有两根羽饰,每根长约16.5厘米,是用一端削尖的小木棍及一束自色羽毛以黄色毛线捆扎而成[1]。考古工作者还在小河墓地采集到木杆羽饰,其中一组羽饰有4根羽毛(图1),将尖状细木棍插在粗硬的黑色、灰色羽毛杆中,上缠绕红毛线制成,最长者24厘米。1985年新疆博物馆考古队且末扎滚鲁克墓葬中发现了2800年前的各类帽子十余顶,其中3号墓发现的一顶鸟头状尖顶高毡帽,出土时镶有12根黑色羽毛。此外扎滚鲁克5号墓出土的粗毛线编织而成的帽子和4号墓出土的用棕色毛线编织的贝雷状平顶帽中都插有羽毛。呼图壁康家石门子生殖崇拜岩画中,刻画着300多人的男女裸体画像,他们头戴的尖顶帽上都插有两根羽毛。 从以上考古发现的资料中我们不难看出,先秦时期新疆居民头上插羽的现象比较普遍,无论男女都喜欢戴扎有羽毛的帽子,并流露出他们原始、淳朴的爱美天性,也有可能是他们捕获飞鸟后一种成就感和喜悦心情的表露。对于这种插羽的习俗,中国古籍中有一定的记载。《礼记·王制》曰:“东方曰夷披发纹身;南方曰蛮,雕题交趾;西方曰戎,披发衣皮;北方曰狄,衣羽穴居。”我们从民族学的角度考察,可以推测新疆先民头上插羽的习俗可能是一种对鸟的崇拜,在全国各地都有崇拜鸟的现象。1986年,浙江今杭州余杭反山良渚文化遗址墓地(公元前3300~前2600年)发现了一件黄色“神人兽面像”玉琮,呈矮方柱形,直径17厘米、高8.8厘米。“神人兽面像”中,戴在头上的羽冠是长方形刻有10余组单线和双线结合的放射状羽毛。[2]代殷商华夏族曾普遍崇拜玄鸟,《诗经》中就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记载。在屈原的诗中也提到“玄鸟”生商的神话,《思美人》中有“高辛之灵盛兮,遭玄鸟而致诒”的描写。传说殷商的始祖契,是由他的母亲简狄吞燕卵而生。后来对玄鸟的崇拜,化入到衣冠中,从秦朝开始宫中妃子们头上插凤钗,与秦始皇的祖先崇拜鸟有关。到了汉代,皇太后、皇后在祭祀时要戴凤凰形象为主的冠饰。到了明清之际,在举行婚礼时,汉族民间少女穿着盛装戴着“凤冠”,完成婚礼庆典。清代维吾尔族女子喜欢用羽翼装饰皮帽,如《西域闻见录》卷2记载:“女帽冬夏指用皮,而插鸟翼于前,以为美观。”哈萨克族人喜欢猫头鹰,而且把它作为本民族的吉祥鸟,常常把猫头鹰视作勇敢、坚定的象征,备加爱护。哈萨克族妇女喜欢把猫头鹰的羽毛插在高高的尖帽上,表达她们对猫头鹰的喜爱。

知识出处

新疆古代服饰艺术

《新疆古代服饰艺术》

出版者: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新疆古代服饰文化,包括新疆古代服饰文化概览、冠冕堂皇新疆古代的帽子、新疆古代居民的发式等内容。我国自古以来就以“衣冠王国”而著称于世。地处丝绸之路要冲的西域地区,服饰文化发展也源远流长,特别是先秦时期的毛织服饰和汉唐时期的丝绸服装,在中外服饰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