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黄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新疆古代服饰艺术》
唯一号: 320934020210000998
专题名称: 额黄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31/001
起始页: 0045.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女子在前额上涂画黄粉也是唐代西域女子中颇为流行的一种妆饰手段。这是一种南北朝时期兴起的妆饰手段。东汉至南北朝时期,佛教由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进入鼎盛时期,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这一社会现象的生动写照。随着佛教思想的渗入,西域各地的文化艺术及民间风情等也渐渐传入中原,对中原人民的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在自己的额头涂染上黄色,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黄额的习俗。中原女子在额前涂黄粉的习俗兴起于南北朝,著名的北朝乐府《木兰辞》中就写到:“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前面所说的出土于吐鲁番吐峪沟古墓的那幅唐代绢画《乐舞女图》中的仕女(图7),身穿回鹘式翻领彩金锦窄袖服装,头梳高耸的发髻,额上描绘的黄色圆晕清晰可见。

知识出处

新疆古代服饰艺术

《新疆古代服饰艺术》

出版者: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新疆古代服饰文化,包括新疆古代服饰文化概览、冠冕堂皇新疆古代的帽子、新疆古代居民的发式等内容。我国自古以来就以“衣冠王国”而著称于世。地处丝绸之路要冲的西域地区,服饰文化发展也源远流长,特别是先秦时期的毛织服饰和汉唐时期的丝绸服装,在中外服饰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