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佛图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唯一号: 320934020210000641
专题名称: 礼佛图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20/001
起始页: 0362.pdf
专题类型: 传说、奇闻

专题描述

画面多作诸天礼佛、听法、供养之状。 佛传壁画均绘在中心柱窟、方形窟和大像窟内。佛传壁画内容大致有两种:一种为描述释迦牟尼从诞生前后至涅槃前后的“一生所有化迹”,即颂赞佛一生事迹的本传,一般通称佛传图或佛本行图;另一种以说法为中心,描述释迦牟尼成道后说法教化之因缘,故称因缘佛传图或说法图。前一种重在表现佛陀的一生化迹的佛传类壁画,数量较少,大多绘于方形窟中,构图较自由,释迦不一定占据画面的中心位置。后一种着意宣扬佛陀传道生涯的因缘佛传壁画,数量较多,主要绘在中心柱窟,构图较呆板,以突出释迦的形体为主,仅是在其两侧配置形体较小的胁侍人物,用以区分不同的内容。上述两种壁画,都与佛的行化事迹密切相关,且有些画面内容相同,即总称佛传壁画。佛传壁画的位置,总的来说,在中心柱佛龛上方和主室入口的圆拱壁内,大多绘制成单独的画面。在主室的左右侧壁上把壁画划分成上下数栏,每栏中又左右分割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画格,画格内绘制,连续性的佛传图。后室部分(后室后壁及左右壁、中心柱后壁及左右壁、左右甬道外壁)集中描绘佛涅槃场面。个别佛传图分布在后室两端壁上方的圆拱壁内或主室入口的两侧。佛传主要以壁画形式表现,间或有以龛中塑像与龛外壁画相结合的方法。方形窟的佛教壁画,以连续的构图形式,布满左右两侧壁和正壁上,个别洞窟的中央还遗有塑像的中心方坛。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龟兹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华发号主编的龟兹文化的内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通俗、可读性强的语言,对龟兹文化的形成、发展、作用和历史价值等作出较为系统的分类和记述,随着龟兹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成果的运用,打造龟兹文化品牌工程必将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从而推动地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文化旅游事业的新发展,内容包含了地理,经济,政治,都护辖治,宗教,文化艺术,石窟艺术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