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髻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唯一号: 320934020210000124
专题名称: 假髻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12/001
起始页: 0162.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西域妇女爱梳高髻,为增加发髻的高度和髻式能够变化多样,于是流行一种假髻,又称“义髻”。《新唐书·五行志》曰:“贵妇以假髻为首饰。”妇女梳高髻并非由真发梳成,少数预制假髻,由此可见,唐代世俗生活中曾流行假髻。假髻古时称“发髢”,即假发,它用细铁丝编织成假髻形状加在妇女发髻之上。吐鲁番阿斯塔那531号墓出土了木制假髻,唐代称为“鬃”罩在发髻上,并用铜钗固定,其底部有洞眼。它以薄木制成,外表涂成黑色,绘上白色,忍冬花纹。出土假髻仅此一例,是珍贵的实物资料。 假髻并非从唐代开始,据《晋书》载:“..公主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用发既多,不可恒戴,乃先于木及笼上装之,名曰假髻,或曰假头。”《通典》载:“白舞一人,方舞四人,白舞今阙。方舞四人,假髻,玉支钗,紫丝布褶,白大口袴,五彩接袖,乌皮靴。”这是初唐时乐舞者戴假髻以及穿着各色舞服的描述。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丝绸之路上的西域服饰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正由于它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性,且展现出浓郁的民族衣饰风格,才使它独树一帜,别具风采。一部西域服饰文化的著成,应涵盖从古代到近代各族人民巨大的创造性。每一处墓葬出土的衣冠服饰珍品,每一幅壁画人物衣饰的穿着,以及雕刻衣装的草原石人、岩画、木雕、泥俑、塑像等人物的衣冠服饰造型,都足以说明西域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记载着它的兴衰,凝聚着先民的精魂。诚然,我们难以认定衣饰形式的确切年代,但却可以据此追溯到它的童稚时期,那经历了从人类混沌意识中的原始阶段,逐渐过渡到文明时代的历史进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