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子戏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唯一号: 320934020210000046
专题名称: 曲子戏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04/001
起始页: 0107.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专题描述

曲子戏是一类演唱形式,名称较多:弦子腔、小曲子、地摊子、刨土坑等称谓,且流传日久,从丝绸之路各地发现的汉画像砖魏晋以降的石窟壁画,宋代的墓葬砖雕都有表现。敦煌莫高窟遗书中存有唐宋以来的曲子数百首。曲子戏从陇东天水起,西至嘉峪关,在数千里丝绸之路上延绵数代,依然传衍不息,并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精神寄托。据敦煌莫高窟遗书记载,唐宋时,河西走廊就盛传有歌、有诗、兼舞的一类曲子。句数与曲牌句式相合,韵脚、平仄与曲调亦相符。在民间传承已久,为曲子的丰富和曲子戏的成熟发展奠定了艺术基础。曲子经明代发展,始出现较简的行当,向代言体的戏曲形式过渡。清乾隆年间,在丝绸之路上已出现诸多的民间职业曲子戏班,经数十年的取舍组合,曲子戏在丝绸之路上渐形成两个各具特色的流派:一是自天水至敦煌茫茫丝绸之路上因路途遥远,形成各地不同的方言,以方言为基调的曲子又被艺人冠以当地地名,如敦煌曲子、清水曲子、兰州鼓子、通渭曲子、武山秧歌、天水平腔等。尽管名目各异,实为一体,除方言语音之别外,他们均吸收了当地民歌小调,所唱套曲遵循“越”起“越”落,或“背”起“背”落的格式,戏目大体相似。另外一派是民勤(镇番)曲子戏,它以民勤和内蒙河套地区的民歌小调为基础,又吸收江、浙、山西、陕西等地区乐调混合而成,它的音乐、唱腔加民勤当地浓重的方言使民勤曲子戏具有独特的风味。数代以来曲子戏班社遍布丝绸之路东西段传承久远。最早的曲子戏班社是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陇东一带天水北道,河西一带清水县元门乡的曲子班。他们以地摊形式演唱一些简单的故事。到明末清初清水县白驼村小曲子班所演戏中已有角色行当出现,并着装扮妆表演故事。戏目有《割韭菜》、《送红灯》、《大保媒》等。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驻敦煌的军旅组建“营武班”于军中演唱。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天水三阳川人创建秦州魁胜班。清光绪年间临洮辛甸镇组建起曲子戏百子社等。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上的秦腔、豫剧、京剧与河北梆子戏、曲子戏、秧歌戏、皮影戏、木偶戏等各种戏曲艺术以及对它们的研究。不仅为国内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平台,而且也推动了国内丝绸之路研究的开展,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