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谣娘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唯一号: 320934020210000036
专题名称: 踏谣娘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04/001
起始页: 0071.pdf
专题类型: 传说、奇闻

专题描述

唐代除盛传以表演滑稽诙谐的故事,以科白为主间插歌舞表演的参军戏外,在民间尤传以歌舞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歌舞戏。在《乐府杂录》中记载有三出各具表演特色的歌舞戏《兰陵王》、《钵头》、《苏中郎》。《苏中郎》即是人们熟知的唐代歌舞戏中最为著名的《踏摇娘》。唐时流行的《踏谣娘》便是以唱辞为主,有舞,有伴奏、有表演、说白较简单的民间戏。故事情节如:“踏谣娘,北齐有人,姓苏骲鼻,实不仁,而自号为‘郎中’嗜饮,酗酒、每醉、辄殴其妻衔怨,许於邻里。时人弄之:丈夫著妇人衣,徐步入场,行歌。每一叠旁人齐声和之云:‘踏谣,和来!踏谣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以其称冤故言‘苦’。及其夫至则作殴斗状,以为笑乐。和今则夫人为之,逐不呼‘郎中’但云‘阿叔子’。调弄又加典库,全失旧旨。或呼为‘谈容娘’。”《太平御览》描述表演的程序,徐步入场,唱腔,帮腔,对白,且歌、且步、且舞,其中戏剧因素已占全。任半唐先生对此剧有中肯客观的评说:“唐戏‘踏谣娘’乃承北齐之旧本为汉北地方戏,以地方故事,地方乐舞构成的,入唐,说白表演俱备,与歌舞同一配合剧情,已具后世戏剧的规制。始为旦末二色,一幕二场之简短悲剧,主题明朗,意义正确”。① 《踏摇娘》表现的故事情节是民间常见的趣事,它的主人公是民间妇女,突破了所表现神怪和高官贵族为主题的惯例,为后世表现现实主义题材开了先河。它采用“且步且歌”,和“和声伴唱”的“帮腔”形式,这类表现形式在近代地方戏曲中多有出现。《乐府杂录》中记载,戏中的苏中郎地着妆是“著绯,戴帽,面正赤,盖状其醉也”,且“辄入独舞”。这类着妆表演在近代地方小戏中也时有承继,依此可见其传承渊源之久。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上的秦腔、豫剧、京剧与河北梆子戏、曲子戏、秧歌戏、皮影戏、木偶戏等各种戏曲艺术以及对它们的研究。不仅为国内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平台,而且也推动了国内丝绸之路研究的开展,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