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地区图书馆
阿克苏地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阿克苏地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雅乐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唯一号:
320934020210000033
专题名称:
雅乐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02/001
起始页:
0274.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专题描述
是日本宫廷乐舞的统称,它包括唐乐、三韩乐、伎乐、散乐。雅乐传入日本的时间比朝鲜半岛上的百济、新罗、高句丽乐舞要晚得多,它大约在推古天皇二十年,圣德太子摄政时期传入的,也就是说,它是应日本建立律令制的政治需要而组建的雅乐体制。中国的唐乐——雅乐在奈良朝时代成为乐舞艺术的主导,当时遣唐使大量涌入带回日本的唐乐有小调48种③,具体包括如下这些乐舞: 1.壹越调曲 (1)皇帝破阵乐;(2)团乱旋;(3)春莺啭;(4)玉树后庭花;(5)壹弄乐;(6)贺殿;(7)迥杯乐;(8)北庭乐;(9)酒胡子;(10)承和乐;(11)武德乐。 2.沙陀调乐曲 (1)最凉州;(2)河鸟;(3)安乐盐;(4)壹德盐;(5)曹破;(6)弄枪。 3.平调乐曲 (1)皇獐;(2)三台盐;(3)万岁乐;(4)想夫怜;(5)甘州;(6)裹头乐;(7)庆云乐;(8)越殿乐;(9)夜半乐;(10)小娘子;(11)鸡德;(12)迥忽;(13)扶南;(14)五常乐。 4.大食调 (1)太平乐;(2)打球乐;(3)倾杯乐。 5.乞食调曲 (1)秦王破阵乐;(2)轮鼓浑脱。 6.双调乐曲 (1)柳花苑。 7.黄钟调乐曲 (1)喜春乐;(2)赤白桃李花;(3)散呤打球乐;(4)安节乐。 8.水调乐曲 (1)泛龙舟;(2)圣明乐。 9.般涉调乐曲 (1)苏合香;(2)轮台;(3)青海波;(4)千秋乐;(5)白柱。 唐代这些乐舞传入日本以后,由于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流逝,有些保存下来,有些名称已有改变,有些已失传,有些已被综合到其他艺术,如戏剧中,有些只留其名,其舞姿态已无法知晓。所幸的是《信西古乐图》中还保留了一部分,而且,尤其珍贵的是《信西古乐图》为每种乐舞留下了图示,这为我们今天研究这些古代乐舞提供了可贵资料。这其中有皇帝破阵乐、秦王破阵乐、团乱旋、北庭乐、万岁乐、倾杯乐、夜半乐、皇獐、剑器浑脱等。而在散乐、胡乐、林邑乐中保存的舞蹈有:钵头、兰陵王、苏莫者、狮子等。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流传到日本的唐代的乐舞及其在日本演出情况: 1.《皇帝破阵乐》 这是一个武舞曲目,又名《武德太平乐》或《安乐太平乐》。据《大日本史礼乐志》十四载,这个舞是由文武帝时(公元697~707年)的“遣唐使”粟田真人道磨带到日本去的。这个乐舞“初序四十拍、舞生归朝、遣其八拍”。从古舞图上看,舞者六人,但《大日本史记》说“舞者四人”,并也有附图。此舞在唐为大食调,传入日本后则归入壹越调。据《大日本史记》记载,当时的表演形式为:“常装束,别胄、佩剑、至破四贴、拔剑而舞”。 常装束也就是唐装束。从日本典籍《古事类苑》所附舞图来看,两舞人对立,裙佩剑,犹可见其舞容①。 2.《团乱旋》 这是个文舞,又称“软舞”。《大日本史礼乐志》十四载:“唐教坊乐软舞中,有《团乱旋》即是也”。 据日本《乐家录》载,此舞又名《团兰传》或《后帝团乱旋》。《乐舞图解》说:“团乱之意,盖仿狮子狂舞状,后帝云者,盖则天武后。” 这个舞也是由遣唐使粟田带回日本的。该舞一说为六人舞。但据《乐家录》和《体源抄》说,舞员四名,常装束、别胄、杂袍,左右袒。从《舞乐图》来看:“男舞者头戴团形高冠、身穿宽袖袍、后襟曳地、舞者双手曲肘于胸前,仪态安详。”② 3.《春莺啭》 此舞又名《梅苑春莺啭》,据《乐苑》记载为唐代虞世南和蔡亮作。 唐人张祜《春莺啭》诗写道:“内人已唱《春莺啭》,花下傞傞软舞来。” 由此可以推断此舞在唐代为软舞,且为女舞。《大日本史礼乐志》十四载: “《春莺啭》、《玉枝》……诸曲,皆女舞也”。是为印证。紫式部《源氏物语》第八章花宴,对此舞进行了描绘:“红日西倾之时,开始表演《春莺啭》歌舞舞态,无不十分美妙。”并还记载,唐高宗命白明达照莺声作此曲,文武天皇年间(697~707)传到日本③。这个舞由“遣唐使”尾张滨主带回日本。 常任侠先生考证:“今日本有舞图,舞者四人,日本旧谱,则称舞女十人。该舞传到日本以后,变为一人舞,而且不限于女舞。“传仁明皇子成康亲王善为此舞,帝亲吹笛,亲王立舞,又谓其时伶人尾张宾主一百十五岁,擅为此舞。”④ 4.《苏合香》 唐教坊软舞之一,唐德宗时(公元778~805年),由遣唐生和迩部岛带回日本。此舞在唐时,系六人舞,传入日本后略用四人,常装束、别胄、有甲、穿袍,日本仍传有舞图。 据常任侠《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艺术》一书记:“日本圆融天皇(公元970984年)游幸大井时,伶人常奏此曲……天永二年(宋徽宗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相扑节会上,常以十二人演奏此舞。”⑤ 5.《兰陵王》 盛行于唐代的假面舞蹈,又叫《大面》、《代面》,起源于北齐,根据《兰陵王入阵曲》创制。内容是歌颂勇猛善战、胆识过人、容貌秀美的北齐高祖的孙子兰陵王,据《隋唐嘉话》载:高齐兰陵王长恭,白类美妇人,乃著假面以对敌,与周师战于金镛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乃为舞以效其指麾击剌之容,今人(大)面是。 《兰陵王》在唐时很盛行,武则天五岁孙子都擅演此舞。此舞由“遣唐使”尾张宾主带到日本。日本演出此舞时,舞者戴龙形面具,一手执桴一手剑指,在小舞台演出。但有人认为《兰陵王》是印度戒日王所作歌剧(龙喜记)中的一个片断。还有人认为是林邑国僧人经由中国传到日本的印度《婆竭罗龙王》。中国学者认为内容和风格与兰陵王故事相似,是中国传去的。从《兰陵王》入场抬脚、骑马蹲裆后方步、弓箭步、剑指来看,与中国古典舞某些动作没有多大区别。欧阳予倩主编《唐代舞蹈》一书中说:“1956年中国京剧团赴日,曾向热田神宫的东仪先生学习了中国古代曾传去的舞蹈,舞蹈风格与中国古典舞蹈风格相似,如手的‘剑诀’,腿部的‘骑马蹲裆式’、‘跳形’的步伐,就是中国戏曲和武术中常用的舞姿和部位。”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兰陵王舞在日本宫内厅乐部简称“陵王”,发音为“辽”,而不是“龙”。日本宫内厅副厅长东仪信太郎先生认为系中国传入。 唐代是中国古代乐舞影响日本最盛的时期,传去的乐舞形式也最多,可以说唐代主要的一些乐舞都由日本遣唐使带到了日本,在日本的艺术土壤上生根发芽。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美索不达米亚乐舞艺术研究、古埃及乐舞艺术研究、古希腊乐舞艺术研究、古罗马乐舞艺术研究、波斯乐舞艺术研究、古印度乐舞艺术研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