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克舞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唯一号: 320934020210000003
专题名称: 卡塔克舞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02/001
起始页: 0099.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专题描述

卡塔克舞产生于北方邦的首府勒克脑,它是婆罗多舞和卡塔卡利舞的结合物,后来又吸收了伊斯兰教的舞蹈艺术,成为北印度的著名舞蹈。卡塔克原为一种姓,指专门从事舞蹈的艺人,他们所跳的舞就叫卡塔克舞。舞蹈内容多表现《罗摩衍那》和《摩可婆罗多》史诗中的神话故事,如表现牧神黑天神克里希纳与拉达的爱情故事。卡塔克舞蹈的表演形式与其他舞蹈不同,主要靠脚的不同动作,如脚底和脚趾的功夫,除此之外,舞者跳舞时脚上还要系50~200个小铜铃,舞蹈时发出清脆的节奏声。功力深的演员跳舞时能让200个小铜铃当中的一个作响。“一位熟练的卡塔克舞蹈家,在蒙住眼睛的情况下,能用脚在撒有米粉的地面上,画出孔雀和大象的轮廓,并且在舞蹈的过程中,能用围在脚踝上的100个铃铛,按需要使其中1个、7个或12个铃铛作响。同时,伴有富于表现力的复杂手势和鼓音节奏,以及舞蹈者的演唱,但音乐和动作比婆罗多和卡塔卡利舞简单,程式化的脸部表情和手势也比较少,舞蹈内容通俗易懂,比较大众化。”①由于舞蹈者脚带着铃铛而舞,这就要求舞蹈具有极强的节奏感。舞蹈节奏由鼓点快慢来决定,随着缓、急节奏,脚铃发出合拍的震响。舞者表演此舞蹈还要配上一些歌唱和手、脚动作以及面部表情,所以,也可以称此舞蹈为姿态舞蹈。 卡塔克舞多由婆罗门男性所跳,印度传统舞蹈多以女性舞者来跳,但这一舞蹈不同,在《罗摩衍那》和《耶柔吠陀》中有“赛鲁斯”的记载,婆罗多的《快乐行》和《舞论》中有“西拉林”的记载,“赛鲁斯”和“西拉林”即为男性舞者。印度笈多时期流行“卡塔克尔”,是男性表演的说书艺术。中世纪史学家阿布·法扎勒在作品中提到了卡塔克舞,在伊斯兰教开始盛行的印度,卡塔克舞仅在印度统治者施舍的寺庙里表演。传说在这一时期,印度的流浪部落吉普赛人将卡塔克舞从印度北部带到了西欧,与西方当地舞蹈融合形成了西班牙的弗朗明戈舞。莫卧儿王朝时期,卡塔克舞从寺庙走出进入宫廷,成为身着华丽服饰的舞伎取悦于王宫贵族的宫廷舞蹈。从那时起,卡塔克舞成为印度古典舞蹈中的唯一融汇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两种风格的乐舞。宫廷的波斯礼仪和装扮构成了舞蹈的表现形式,包括复杂的舞步和富有魅力的手势动作和丰富的面部表情。舞蹈以快速旋转动作和强烈的节奏感见长。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美索不达米亚乐舞艺术研究、古埃及乐舞艺术研究、古希腊乐舞艺术研究、古罗马乐舞艺术研究、波斯乐舞艺术研究、古印度乐舞艺术研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