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其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5837
颗粒名称: 八、其他
分类号: K873.45
页数: 3
页码: 350-352
摘要: 元代,自我国西部、北部以及中亚等地,有许多的西域色目人先后进入了辽阳行省。据《辍耕录》所载,元代色目人有三十一种。这些色目人大多分居于辽阳行省的西部及南部,东部及东北部地区则较为少见。除回回族一直独立存在,阿速人活跃至明初而外,其他迁入的色目人在元代即已同蒙、汉等族融合,因为到了明代不再见有这些色目人作为独立民族出现的记载。不过,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中,辽阳行省境内迅速增加了十几个来自遥远的西部或北部的新的民族成员,这在东北古代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但在内蒙古地区出土了许多景教的墓碑,也说明了景教在内蒙古地区的传播。景教墓石的发现,又为丝绸之路延伸至东北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关键词: 阿克苏 东北地区 其他

内容

元代,自我国西部、北部以及中亚等地,有许多的西域色目人先后进入了辽阳行省。据《辍耕录》所载,元代色目人有三十一种。这些色目人大多分居于辽阳行省的西部及南部,东部及东北部地区则较为少见。除回回族一直独立存在,阿速人活跃至明初而外,其他迁入的色目人在元代即已同蒙、汉等族融合,因为到了明代不再见有这些色目人作为独立民族出现的记载。
  同内地比较,进入辽阳行省的色目人的种类与数量是比较少的,有关文献的记载也十分贫乏。不过,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中,辽阳行省境内迅速增加了十几个来自遥远的西部或北部的新的民族成员,这在东北古代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他们的到来,对于元代东北地区宗教、文化以及民族关系的发展,都曾产生过不小的影响,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①。但考古资料却很匮乏,没有发现与之相关的考古资料,是很大的一个缺憾,有待于学者的进一步发掘和研究。但在内蒙古地区出土了许多景教的墓碑,也说明了景教在内蒙古地区的传播。
  赤峰城子乡古松州城遗址出土元代也里可温教教徒墓碑。“该碑为瓷质白釉,正面用铁锈花色勾勒图案,碑的上方为一个大的十字架,中心画圆环,环内绘荷花,十字架的下部托一朵大莲花;十字架上方左右两侧各书写一行八斯巴文,下部左右两侧各书写三行回鹘文。”②
  内蒙古乌兰察布盟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阿伦斯小古城出土景教墓石。“10块。多为花岗岩制成。形状头高脚低,上面倾斜,类似中国的寝棺。除底部外,表面均有雕饰。头端的顶部、上部和两侧或饰‘十’字架,或饰莲花。身部正面多刻古叙利亚文墓铭,两侧雕饰云纹或卷草纹。墓石长度在111~125厘米间,宽约40厘米,头部高在33~49厘米间,脚部高在30厘米左右。”③(图128)
  此外,在阿伦斯木古城及至百灵庙附近一带发现了30多块景教墓石等遗物,①说明了景教在内蒙古一带的传播。
  景教墓石的发现,又为丝绸之路延伸至东北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

《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丝绸之路在中亚北部地区的发展与作用》、《丝绸之路上的新和》、《古代新疆与阿拉伯文化》、《巴蜀古代文明与南方丝绸之路》、《21世纪中印关系史研究概述》、《喀什“香妃墓”辨误》、《19世纪西方国家对新疆的认知渠道》、《丝绸之路上的英国驻新疆领事馆考述》、《20世纪中印关系史研究概述》、《从丝绸文化传播看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回流》等二十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孙泓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