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末英国创设驻喀什噶尔领事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5803
颗粒名称: 一、清末英国创设驻喀什噶尔领事馆
分类号: D802.3
页数: 5
页码: 229-233
摘要: 1860年又以《中俄北京条约》获取在喀什噶尔设立领事馆。“如两国商人争讼小事,领事馆及地方官共同查办,所治所属之人之罪”从而又获取领事裁判特权。1882年10月俄国驻喀什领事馆开馆。在,英俄中亚地区角逐中俄国获领先地位。英国为防范对手独占南疆,觊觎英国殖民地印度,抵制俄国的扩张,也竭力挤入战略地位很重要的帕米尔东麓重镇喀什,步俄国之后尘而不缀。他们是26岁的上尉弗朗西斯·扬哈斯本和24岁的乔治·马嘎特尼。马嘎特尼10岁前一直生活在南京,后其父任清朝驻伦敦使馆译员而返回英国,马嘎特尼保持了一口流利的汉语,熟悉中国礼俗。
关键词: 阿克苏 喀什噶尔 领事馆

内容

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朝被迫同英国签订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开放东南五处通商口岸,英国可在五口设领事馆,从此开创外国在华设领事馆之先河。1851年俄国通过不平等的《伊塔通商章程》,首先攫取在伊犁、塔尔巴哈台设匡苏勒(领事)的特权。1860年又以《中俄北京条约》获取在喀什噶尔设立领事馆。“如两国商人争讼小事,领事馆及地方官共同查办,所治所属之人之罪”从而又获取领事裁判特权。1882年10月俄国驻喀什领事馆开馆。在,英俄中亚地区角逐中俄国获领先地位。英国为防范对手独占南疆,觊觎英国殖民地印度,抵制俄国的扩张,也竭力挤入战略地位很重要的帕米尔东麓重镇喀什,步俄国之后尘而不缀。1890年两个野心勃勃的英国青年,随英国派遣的“特别考察团”从印度的军事中心西姆拉出发,翻越帕米尔来到封闭偏远的绿洲城镇喀什。他们是26岁的上尉弗朗西斯·扬哈斯本和24岁的乔治·马嘎特尼。谁也未能预料他们以后会成为世界闻名人物。出生于印度的扬哈斯本(1863~1942年)中文名荣赫鹏,是著名中亚探险家,后成为英国入侵中国西藏的主谋。马嘎特尼,中文名马继业(又译马略里),其父是英国来华传教士,苏格兰人,他的母亲是中国人,出身名门望族,因太平天国运动使家道中衰,嫁给洋人。马嘎特尼10岁前一直生活在南京,后其父任清朝驻伦敦使馆译员而返回英国,马嘎特尼保持了一口流利的汉语,熟悉中国礼俗。他们先住在喀什城北其尼瓦克(“中国花园”),次年扬哈斯本返印度,而马嘎特尼则接受其指示留在喀什,其任务一是照管当地英属印度商人的利益,二是监视俄国人在克什米尔边境方向的活动。在很长时期内,马嘎特尼的地位含糊不清,最初19年他的身份是“英国驻克什米尔公使的中国事务特别助理”。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朝失败,英国看准这是攫取中国利权的难逢良机,趁清朝急于借助英国调停斡旋之机,向清朝表示,喀什一向有英商(实乃英属印度商民)贸易,虽然商务萧条,远不及俄国势力,但英国往来新疆游历之人,均以喀什为整理行装,停顿休息之地,故提请同意英国向喀什派驻游历官,办理中英交涉、商务以及游历事宜。是年马嘎特尼被英国政府任命为驻喀什游历官,成为英国领事馆的前身。
  马嘎特尼来到喀什,俄领事对其如骨鲠在喉,充满疑虑敌视,处处排斥挤兑。俄领事彼特罗夫斯基“根本就没有把那个毛头小子看在眼里,甚至有过虽然每周都出席相同的社交集会,但可以在两年间不与马嘎特尼讲一句话”①。当时清朝受制于沙俄,著名的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称俄领事为“喀什噶尔最有权势的人,当地居民把他叫作‘新察合台汗’”②。俄国领事不仅千方百计阻拦和刁难,还一直逼迫清朝地方当局将马嘎特尼驱逐出境。俄领事馆的粗暴专横,使当地官民厌恶反感,正如米尔斯基著《斯坦因传》认为:“也许大清帝国只是为了抵消和抗衡俄国的影响,才容忍他的存在。”加之其父哈利迪·马嘎特尼爵士是清廷驻伦敦公使馆的秘书,利用其地位影响使喀什道台和中国公使关照而使之未得逞。当时,英俄双方剑拔弩张,关系十分紧张。喀什是英俄长达半个多世纪大角逐的前沿。英国人楔入喀什地区,“这是印度到北极之间广阔大地上飘扬的唯一的一面英国国旗,一批又一批英属印度官员们,在此监视着沙皇俄国(及以后的布尔什维克苏联政权)在这里的一举一动,其背景是至少伦敦和加尔各答的战略决策者认为,俄国在这个地区的举动都与英属印度这个大英帝国在海外的最富庶的殖民地的命运息息相关”③。同样,俄国人通过设在喀什的总领事馆也密切监视着大英帝国的任何动静,喀什绿洲可谓“维多利亚时代的冷战中的柏林”。
  1908年英国政府请求将驻喀什游历官改为领事馆,清朝当局允准。至此英国驻喀什领事馆才获得合法地位。这已是马嘎特尼在当地定居18年后的事。1909年英国为进一步扩大在新疆的影响,又将驻喀什领事馆升格为总领事馆,马嘎特尼任首任总领事,初期总领事馆有领员16名。据清末(1908年)调查统计,全省英侨英商分布在迪化、吐鲁番、轮台、库车、温宿、柯坪、巴楚、伽师、英吉沙、莎车、叶城、和阗、于阗等13县,总计1257户,3087人,其中真正英国公民千人中不过一二,仅有数名传教士、探险家。基本上是印度、阿富汗、克什米尔人,以及为避税冒充外籍的商人①。英国不惜工本建立领事馆和邮驿线,主要目的是为殖民扩张获取情报。尽管喀什地处偏远,封闭孤立,在其他方面毫不起眼,但却是搜集情报的理想之地。由于它位于英俄大角逐中的一个中立国家的领土上,又处于一条繁忙的商道上,喀什便成为两大帝国争霸的前线。
  英国领事馆搜集情报来源:①旅居喀什的十数名欧洲人,其中最灵通的是被中亚探险家斯坦因称为“当地的活报纸”的荷兰教士亨德里克神父,马嘎特尼不仅喜欢与其交往做伴,而且发现他是一个极其难得的情报来源。②利用精通汉语,谙熟中国习俗等便利,结交当地官员、商人。许多官绅对俄国人气势逼人,专横跋扈厌恶反感,愿结交英人以为援,也常提供其感兴趣的信息和线索。③领事馆的雇员仆役,马嘎特尼夫妇常施以恩惠,同意其亲属在领馆留住长居,通过收买拉拢,建立了喀什至色勒库尔邮路专兼职人员组成的情报网。
  ④马嘎特尼等人不时以旅游、探险、登山、狩猎等名义前往中俄边境地区考察测绘,甚至潜入俄境活动。
  马嘎特尼的另一侵略活动是在新疆搜集收购古代文物,尽管对此他讳莫如深,但从凯瑟琳·马嘎特尼回忆录中可窥其一斑。书中记载:“早在1893年我丈夫就得到了大量的破碎陶器、石质和金属印信,泥质佛教人像,35卷手稿——所有这些都是在巴扎上从当地‘探宝人’那里买到的。”“我丈夫与众多珍品收集者一样,把他的收集品看得很重。但后来他却把它们送到已故的霍恩勒(Hoernle)教授那里。这位教授是加尔各答的一位非常有名气的梵语学者。当教授写信给我的丈夫,告诉他这些手稿是迄今所见到的最古老的印度文字手书文书时,我丈夫惊呆了,因为它们是公元4世纪的东西。”①由于英俄领事争相收集文物文书,欧洲的东方学者开始意识到新疆这片大地为考古研究提供了一片新天地,许多探险家接踵而来,他们几乎来自欧洲和美洲的每一个角落。这些探险家中最重要的几位如奥利尔·斯坦因、冯·勒柯克教授等,都是马嘎特尼的好友。他们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周围挖掘了一大批废墟遗址,并得到丰厚的回报,他们带回的物品中有数量极多的文书——几乎是用近20种语言写成的。那些汉文、藏文、梵文、波斯文、阿拉伯文,古叙利亚文写的文书。这些文书产生的年代是从公元1~8世纪。文书记载的事情主题多种多样,有账目、地契、官文、商函、墓志铭、佛教经典等。形式各异的绘画艺术品也发现的相当多。有佛教洞窟和寺院中得到的画像、塑像、浮雕、壁画等,还有刺绣品和挂毯。所有这些,做工技艺高超精湛,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影响,如中国中原、印度、波斯和古希腊。确实,仅从这些过去的文物来看,人们会猜想在中国新疆过去曾存在过高度发达的文明,也会认为这个地区曾是各种外来文化的交汇地。“如果以我对中国新疆过去文化的重要性太看重的话,就请到大英博物馆去一趟吧。”②可以说英国领事马嘎特尼不仅是外国对新疆文化侵略的始作俑者,也是国际挖掘搜集盗窃掠取中国历史文物的发起人。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

《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丝绸之路在中亚北部地区的发展与作用》、《丝绸之路上的新和》、《古代新疆与阿拉伯文化》、《巴蜀古代文明与南方丝绸之路》、《21世纪中印关系史研究概述》、《喀什“香妃墓”辨误》、《19世纪西方国家对新疆的认知渠道》、《丝绸之路上的英国驻新疆领事馆考述》、《20世纪中印关系史研究概述》、《从丝绸文化传播看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回流》等二十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袁澍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